年的夏天,董路在自己的博客上开了一个新的连载。他把自己“怎么成为一名电视媒体人”的事情,按照时间线仔细地盘了一遍,然后在标题上给出了自己对于这段经历的整体评价:
“混在电视圈”。
(董路第一次主持电视节目的样子)
这当然有自嘲和自谦的意味在里面。董路非科班出身,年之前没想过自己能当主持人,大学本科学的是与媒体人八竿子打不着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哪怕后来考入了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给的指标也只是“业余节目主持人”,后来还“惨遭开除”,原因据说是与同事不和——能从这样的起跑线,最终风风火火地闯入电视媒体圈,这要是都算“混”,那未免也太糟践“能力”和“天赋”这两个词了。
但如果作为一个状语,“混”就很精准了:
他当时是北京电视台最受欢迎的体育主持人,连电视台都起了“挖掘人才”的心思。但他最后并没有留在电视台,而是在那之后成为了一名“足球写手”,出了第一本书——《绿茵场边的眼睛》。在年-年之间,这几乎也是他的唯一身份——或作为文字记者进行“转述式的旁观”,或作为嘉宾作为“参与性的探讨”——和当时绝对主流的电视媒体越走越远……
(董路的第一本书《绿茵场边的眼睛》)
当我们回顾董路的故事时,总会让人觉得心里憋着一口气,觉得董路似乎始终是个“边缘人”,若即若离地徘徊在他热爱的事业线上,等待着退潮涨潮之间稍纵即逝的上岸机会,好奇着他能够停留多久。
甚至会忘了他已经悄然地来到了舞台的中央。
作者/指北BB组吴飞燕
编辑/枕溪蒲凡
现在想想董路年开始和电视越走越远,还有点命运的意思。因为在那一年,中国体育乃至中国媒体都在发生着巨变。那一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后首次冲击世界杯。
同样也是那一年,一篇博文火遍中国互联网世界。
那是年11月2日凌晨,老榕将自己与儿子看球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的文章,发到了新浪前身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上。
这篇文章的点击量远超四通利方不到一万次的日访问量,短短一天内访问量数万。两周之后,《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被《南方周末》全文刊登。
(如今在南方周末网站还能看到这篇文章)
老榕的一夜成名几乎震惊了中文互联网界,也让四通利方有了新的思考。当论坛的访问量越来越多,仅仅是体育沙龙似乎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发挥对生活的想象力。于是四通利方把体育变成了新闻的子集,让新闻频道成为了首页,并且逐渐像一个真正的媒体开始运转起来。
那个时候的四通利方就是新浪网的前身。八年之后,新浪网第一任总编辑陈彤在他撰写的《新浪之道》中回忆说,《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事情使人们第一次感到论坛的力量和影响——但后来的发展大概连陈彤也没有预料到,今天新浪网不仅成为了全球知名的门户网站,新浪微博的用户月活跃量达到了5.5亿——这几乎是彼时的数十倍。
同样也是年,董路在他后来连载的文章中提到那时候他已经和电视越走越远了。虽然偶尔会以嘉宾身份出现在足球节目中,但他觉得做广播和写稿子已经能更加得心应手。凭借在传统媒体的专业训练,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报纸编辑跟他约稿。
“认识的不认识的,我几乎来者不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我的书包里永远都装着一本稿纸和若干支笔,走哪写哪,写完了就找传真机传。”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的写稿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与这个时代的对话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年新浪网正式成立,董路也开始了和新浪网合作。活越来越多,收入更加稳定,并且他的想法还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条件,让他不再留恋电视,成为了一名“足球写手”。于是,在年博客服务诞生时,他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第一批用户。
这一时期,入驻博客的还有徐静蕾、韩寒、郑渊洁等一众名人。由博客带来的流量曝光,超乎人们的想象。仅两年后,新浪博客点击量超过1亿的已有两位,超过万的有5位,超过万的博客已达29位,超过万的博客已达82位,而超过万的博客高达位。拿同期董路的博文来看,多篇“十万+的出现,对于曾经的传统媒体人来说,转型互联网也许有了一个不错的成果。
(董路开始使用微博,同时期博客的阅读量)
到了年,新浪布局移动互联网,开始在继承博客优势的基础上向移动、及时、垂直化转型——微博应运而生。
基于董路在博客的影响力和粉丝量,他成为了第一批内测用户。年8月21日,董路发出了他的第一条微博。8月28日微博正式上线,他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董路。
(董路的第一条微博)
很快,董路发现微博的使用习惯和表达风格与他颇有默契。比如写一篇球评,通常需要等到比赛结束,而微博可以随时预测和点评,碎片化的传播过程让他的想法更加准确和及时,也更加直接。迁移对他来说,可以说是不可避免,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他的博客停在年,1亿访客量,22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