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山鸡的养殖技巧

繁殖特点

  1.性成熟晚,季节性产蛋雉鸡生长到10月龄左右才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繁殪。雄雉鸡比雌雉鸡晚1个月性成熟。在自然环境中,野生雉鸡的繁殖期从每年2月份到6—7月份,雉鸡的产蛋量即达到全年产量90%以上。在人工养殖环境中,产蛋期延长到9月份,产蛋量也较野生雉鸡高。人工驯化后的雉鸡性成熟期可提前。美国七彩雉鸡4—5个月就可达到性成熟期。2.配种野生状态下雉鸡在繁殖季节以1雄配2—4雌组成相对稳定的“婚配群”,每年2—3月开始繁殖,5—6月七彩山鸡是繁殖高峰期,7—8月逐渐减少,并停止。人工养殖的雉鸡要掌握适时放对配种。3.产蛋野生状态下,雌雉鸡年产蛋2窝,个别的能产到3窝,每窝15—20枚蛋。蛋壳色为浅橄榄黄色,椭圆形,蛋重24—28克,纵径25—32.5毫米,如第一窝蛋被毁坏,雌雉鸡可补产第二窝蛋。在产蛋期内,雌雉鸡产蛋无规律性,一般连产2天休息1天,个别连产3天休息1天,初产雌雉鸡隔天产1枚蛋的较多,每天产蛋时间集中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4.就巢性野生雉鸡有就巢性,通常在树丛、草丛等隐蔽处营造一个简陋的巢窝,垫上枯草、落叶及少量羽毛,雌雉鸡在窝内产蛋、孵化。在此期间,躲避雄雉鸡,如果被雄雉鸡发现巢窝,雄雉鸡会毁巢啄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要设置较隐蔽的产蛋箱或草窝,供雌雉鸡产蛋,同时,可以避免雄雉鸡的毁蛋行为。

育雏期饲养管理

  雏鸡饲养管理要点

  (1)适时开水、开食雏山鸡应在出壳24小时内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锰酸钾。开水后2小时开食,开食的饲料要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适口性强而便于啄食的精料为宜,对不会饮水吃料的雏鸡应加强调教。育雏前几天喂食应注意少量多次,防止雏山鸡暴食暴饮,造成消化不良,0~2周每天喂6次,3~4周每天喂5次,5周以后每天喂4次,随日龄的增加,采食量递增,到接近成年体重时,采食量趋于稳定。

  (2)温湿度的控制适宜的育雏温度,1~3日龄34~35℃,4~7日龄32~33℃,2周龄28~31℃,3周龄24~27℃,4周龄22~23℃,5周龄后可脱温。给温总的原则是夜间比白天高,小群比大群高,具体还应做到“看鸡施温”,即根据雏山鸡的精神状态给予正确施温。温度适宜时,山鸡表现食欲较好,饮水适度,活泼好动,睡眠时均匀分散开来;温度过高时,山鸡表现为远离热源,张口呼吸,饮水量加大,食欲不好,有时见稀样粪便;温度过低时,山鸡行动迟缓,靠近热源,有时可见层层扎堆,相互挤压,在整个育雏期间应防止温度忽高忽低。相对湿度前期要求高,主要是为了防止雏山鸡脱水,后期要低一些,主要是为了防止球虫病等疾病发生,1~10日龄65%~70%,11日龄以后55%~65%。

  (3)密度随着鸡龄的增大密度逐渐减小,1~10日龄每平方米50~60只,11~30日龄20~30只,30日龄以上10~15只,另外还要保证山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和饮水位置。

  (4)育雏室内环境的控制育雏室内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直接影响雏山鸡的生长发育,并可诱发慢性呼吸疾病、眼病等,在保证育雏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通风换气,总的原则是以人进入室内不感到有刺激眼、鼻和气闷为宜。

  (5)合理的光照制度商品山鸡的生产对光照制度要求不严格,种用山鸡则必须制订合理的光照制度。在育雏阶段应遵循总的原则是:光照只能减少不能增加,采用弱光,避免强光,光照时间不能或长或短。1~3天24小时光照,4~7天20小时光照,第2周19小时光照,第3周转入自然光照。

  (6)断喙为了防止山鸡啄癖的产生,往往要进行断喙。一般情况下要断喙2次,第1次在10日龄左右,第2次在10周龄左右,可用断喙器、电烙铁或剪刀灼烧后将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连断带烫,防止出血,断喙前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也可加一些镇静药,以减少应激。断喙时注意不要将舌头断去,种用公山鸡可不断喙或仅断喙尖,否则会影响配种。

  (7)防病防疫开水时最好在饮水中加0.1%的高锰酸钾,以清理肠道。第3~7日龄饲料中加入防白痢的药物如痢特灵?0.04%?(注意添加量及拌匀),日喂2次,或在饮水中加入0.02%的痢特灵,连饮1周,8~14天防细菌性疾病和球虫病,15~20日龄在饲料中拌加土霉素0.05%,日喂2次,预防球虫。在14日龄和28日龄用新城疫系苗免疫接种。

  (8)建立日常的管理制度每天的饲喂次数、饮水、打扫环境、记录工作都有固定的时间和顺序,每次进雏时要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等,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对温度、湿度及通风情况要经常检查。每天清洗料槽、水槽1次,清理1次粪便。

育成期饲养管理

综述

  山鸡的育成期是指5周龄以上的青年鸡,这一阶段是山鸡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为了保证山鸡的正常发育,培育合格的后备种山鸡,除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外,还应掌握如下要点:

及时转群

  雉鸡饲养至6~8周龄时,由育雏舍转入育成舍,如作为种用还要在19~20周进行第2次转群,由育成舍转入产蛋舍。对于种用山鸡两次转群是整顿山鸡群的好机会,将体型外貌等有严重缺陷的山鸡淘汰作商品山鸡饲养。

密度

  育成期密度过大,鸡群生长发育不整齐,往往还会发生啄羽。5~10周龄,以每平方米6~8只为宜,如果包括运动场,则每平方米3~4只,每群以只为宜;11周龄以上,每平方米3~4只,包括运动场则每平方米1.5只,此时,可从羽毛上明显分出雌雄,应按雌雄及强弱分别组群,每群~只。

控制体重,防止过肥

  确定留种用的育成山鸡,除在6~8周龄进行初选外,还必须控制体重,防止过肥,如减少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标准;控制喂料量,增加粗纤维和青绿饲料喂量,减少饲喂次数,增加运动量等。

繁殖期饲养管理

  专门用于繁育的山鸡称种山鸡,种山鸡可分休产期和繁殖期。休产期又可分为繁殖准备期(1~3月份)、换羽期(8~9月份)、越冬期(10~12月份)。

  1.繁殖准备期

  重点做好种山鸡分群、整顿、免疫工作,选留体质健壮、发育整齐每只左右编为一群,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加喂维生素、微量元素,适当补充钙、磷,网室换铺沙子。这一时期的防疫消毒工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气温回升,各种病菌容易繁殖,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消毒,注意疫苗的接种。

  2.换羽期

  产蛋结束后开始换羽,为了快速换羽,可降低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但要保证含硫氨基酸的供给,以使羽毛快速生长,在饲料中加1%生石膏可促进新羽生长。产蛋结束后应及时淘汰病、弱山鸡及繁殖性能和种用时间过长的山鸡。

  3.越冬期

  要做好鸡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如是垫料平养要增加垫料的厚度,并及时更换垫料。饲喂量可适当加大,或在饲粮中添加高能量饲料从而提高饲料能量代谢能水平。根据山鸡产蛋率等成绩对种山鸡群进行调整,选出育种群、商品群和淘汰群。

产蛋期饲养管理

  1.适时公母合群在良好的人工驯养条件下,一般公山鸡9~10月龄性成熟,母山鸡性成熟要迟1个月左右。山鸡进入繁殖期即要放对配种,合群配对的时间相对很重要,配对时间的确定必须考虑气温、繁殖季节及饲粮营养水平,过早配对,影响种山鸡群的成活率,还会促使公山鸡早衰,过晚会影响种蛋受精率和造成种蛋的浪费,配对时间一般以3月中旬前后为宜,但有的场也提到每年2月份放配。也可以通进试配方法确定适时合群时间,方法是先试放1~2只公山鸡入母山鸡群,观察母山鸡是否愿意交配,还可根据母山鸡的鸣唱、红脸或做窝等行为来掌握合群放配时间。山鸡群大小以只左右为1群,公母比例以1∶5~6为宜。

  2.及早确立和保护“王子鸡”的地位。公母山鸡合群后,公山鸡间出现强烈的争偶、斗架,胜利者即为“王子鸡”,这个过程也称为拔王过程,“王子鸡”确定后,整个鸡群就稳定下来。在拔王过程中尽可能人为的帮助确立“王子鸡”的地位,有利于稳群,减少死亡。公山鸡群位序列确定后不得随意放入新公山鸡,以维护“王子鸡”的地位,除非到繁殖后期,有部分公山鸡只是争斗而不交配或繁殖力下降,必须及时进行公山鸡轮换,对新公山鸡要加强人工保护。“王子鸡”在交配、采食等方面享有优先权,但有不让其它公山鸡交配的特点,所以应设置屏障遮住“王子鸡”的视线,使其它公山鸡有机会与母山鸡交配,这是提高群体受精率的重要措施,方法是按每平方米放入3~4张石棉瓦横着竖在网室内,也可放树枝堆或设置假山。

  3.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

  繁殖期的山鸡要求营养丰富,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产蛋高峰期饲料中蛋白质要求达18%~20%,另外适当增加饲料中多维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4.保持良好稳定的环境条件

  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时、定管理,出入山鸡舍动作要轻,经常检查修补网室,防止兽害骚扰鸡群,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

  5.勤捡蛋,减小蛋的破损公母山鸡都有吸蛋的恶习,破蛋率有时会很高,因此要勤捡蛋,特别是山鸡在午后产蛋较多,要定时收蛋,发现破蛋,应及时将蛋壳及内容物清除干净。还可在舍内、动动场上堆放树丫,下面垫一些干草,可大大减少蛋的破损率。初产山鸡有时会出现难产情况,要及时助产。

  七彩山鸡

  6.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山鸡产蛋率山鸡驯化时间不长,产蛋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3~8月为产蛋季节,其它月份停产,这对全年均衡供应山鸡的影响很大,或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措施,能使山鸡全年产蛋,提高产蛋率。在换羽期,调整日粮,降低饲粮中的蛋白质水平(20%以下),代谢能10.46兆焦/公斤,限制采食量,尽快使其换羽。在原停产季节来到前加强饲喂,将饲粮中蛋白质水平调到25%左右,代谢能11.30%兆焦/公斤,在正常产蛋季节再适当降低蛋白质至22%左右,在饲粮中补加适量蛋氨酸、赖氨酸、多维、微量元素,增加饲喂次数,在产蛋期间不能减少光照时间,每日保持14小时左右光照。

怎样让山鸡多产蛋

  山鸡又名野鸡,雉鸡,是集肉用、药用、观赏为一体的名贵珍禽,具有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如何提高山鸡的产蛋率呢?

  一、搞好防疫。在养殖过程中,必须保持圈舍清洁,除每天定时清扫外,每周用0.1%的百毒杀或灭菌灵喷雾消毒两次。消毒液可以喷到山鸡身上。食槽、水槽每天用微红色高锰酸钾水刷洗一次。在产蛋期主要疫病有白痢、大肠杆菌等,防治可用青霉素,价廉安全,使用方便。用一支80万单位的青霉素供80只鸡防疫一次,方法是将青霉素兑入饮水中给鸡饮用即可,一般每周一次。

二、选育良种。山鸡产蛋率的高低,种鸡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要求母山鸡体质健壮,体重1—1.5公斤,个体匀称,发育良好,性情温顺,活泼好动,冠色鲜红,眼大有神。公山鸡各部位匀称,胸肌发达,冠色鲜红,啼声长而哄亮,羽毛丰满,姿态雄伟并具有较强的交配能力。

  三、公母比例。公母搭配合理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延长产蛋期的重要措施。公鸡太多,一是浪费饲料,二是公鸡常为争夺配偶而殴斗负伤,母鸡也因难以接受频繁的交配而影响产蛋;公鸡太少会使种蛋受精率下降,一般公母比为1:3—1:4为宜。

  四、科学配料。产蛋期间的山鸡,营养成分应全面,代谢能—千卡,粗蛋白23%以上,必需氨基酸齐全。此期间的饲料配方为:玉米50%、豆饼15%、麦麸17%、高粱6.5%、鱼粉8%、贝壳粉2%、骨粉1%、食盐0.5%,另加添加剂0.5%和在每百斤饲料里加蛋氨酸50克。产蛋两个月注射一次“产蛋综合下降疫苗”。

  五、温度适宜。山鸡虽然在-20℃不会冻死,但温度低于5℃就影响产蛋和正常生长,为使山鸡多产蛋,提高效益,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加温措施,可用塑料大棚和煤火等,并要处理好保温和通风之间的关系。

  六、饲养管理。定时供水供食,经常保持有清洁充足的饮水,并细心观察,发现疾病及时隔离给药治疗,要每天清扫圈舍尽量保持鸡舍干燥清洁。一般每平方米饲养不要超过5只,并按时补充光照,每天3—4小时,每平方米一般3—4瓦灯泡即可。

常见疾病预防

  1.鸡新城疫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伪鸡瘟,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山鸡对本病的感染率高,20~日龄最易感染,任何季节均可发生,尤以春秋两季最为流行。鸡新城疫病原体是副粘病毒属的新城疫病毒,没有接种过新城疫疫苗或免疫期已过的山鸡均可感染。症状: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3种。最急性常看不到明显症状,突然发病死亡;急性的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较差,精神不好,离群呆立,缩颈,闭目,冠、肉髯呈紫色,呼吸困难,甩头,发出“咕咕”或“咯咯”声。将病鸡倒提时从口腔中流出大量淡黄酸臭粘性液体,嗉囔积液,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有时带血;慢性的表现为神经症状,跛行、转圈、后退,一肢或两肢瘫痪,有的共济失调,常伏地转圈,病程较长。病理剖检的典型症状是腺胃粘膜或乳头出血,或腺胃与肌胃间,食道与腺胃间有出血斑或血带,有时有溃疡。防治:本病无特效药物,以预防为主,按时接种新城疫苗,7~10日龄用新城疫系弱毒苗进行第1次接种;25~30日龄用新城疫Ⅱ系弱毒苗进行二免,日龄进行三免。

  2.鸡霍乱又叫鸡巴氏杆菌病、鸡出血性败血病,病原体为一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3~4月龄的鸡和成鸡较易感染。症状:最急性的看不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的表现为缩颈闭眼呆立,下痢,粪便灰黄色或绿色有时带血,体温升高到43~44℃,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剖检可见肝脏表面有很多针头大小或小米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坏死点,胸腔、腹腔、气囊和肠浆膜上常见纤维素性或干酪样渗出物。防治:加强饲养管理,2月龄以上的山鸡可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苗,对发病的山鸡,应及时治疗,每只可肌注5~10万单位青霉素,成鸡肌注青、链霉素各5万单位,也可用磺胺类药治疗。3.鸡白痢鸡白痢是雏鸡常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是危害雏鸡成活率原因之一。病原体为鸡白痢沙门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的子肝菌。症状:带菌蛋孵化时,孵化期内死亡或出壳1~2天死亡,症状不明显;2~3周发病鸡呈现精神萎顿、下痢,排出白色、浆糊状的稀粪,有时干结成石灰样附在肛门周围,俗称糊屁股,排粪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青年山鸡发病日龄在50~日龄之间,多见于50~80日龄,病鸡表现为拉稀、排出黄色、黄白色或绿色粪便;成山鸡不表现明显症状,成为隐性带菌者,母鸡出现“垂腹”现象。剖检可见肝肿大淤血,病程稍长的病雏,心肌和肝有白色、灰色坏死点,肾肿大,肌胃、盲肠、大肠粘膜上有坏死。防治:定期应用凝集试验或琼扩试验,淘汰阳性鸡,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积极建立和培养无白痢的种鸡群。在应用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防治鸡白痢应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用于防治,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同一药物,以免细菌产生抗药性。

  4.大肠杆菌病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菌引起,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本病可引起不同日龄的鸡发生感染。症状:精神不振,羽毛松乱,体温升高,食欲减少,可出现肠炎、败血症、呼吸道疾病、输卵管炎、眼炎、关节炎、神经症状、肿头综合症等为主的相关症状。剖检可见雏鸡卵黄吸收不好,脐部肿大,心包积液,肝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小肠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有时还可见输卵管炎或眼球炎。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是预防的关键措施,对病鸡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在用药前首先要分离出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5.禽脑脊髓炎禽脑脊髓炎是主要侵害雏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1~14日龄雏鸡发病较多。病原为禽脑脊髓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本病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症状:病初精神不振,眼神迟钝,随后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或侧卧或跌倒,颈扭曲震颤,一侧或两侧眼球的晶体混浊或浅蓝色褪色而致失明,发病率、死亡率高。成鸡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病理剖检胃的肌肉层有小的灰白区,心肌、肌胃、脑部及胰腺有大量淋巴细胞。防治:加强管理,对种鸡必须在开产前进行免疫,防止该病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6.流感本病是禽类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山鸡等野生禽类均能感染。病原为禽流感A型病毒,该病毒毒株较多,属粘液病毒类。症状:轻缓型表现呆钝、呼吸困难、下痢。急性型呈现气囊炎、窦炎和有干酪样渗出物,往往由于渗出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产蛋率下降。症理剖检有轻度气管炎、气囊炎、肺充血、卵巢退化。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消毒。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7.球虫病

  山鸡球虫病是球虫寄生于山鸡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内而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本病传染性强,死亡率较高。本病病原为球虫卵囊,是一种单细胞的原虫,以寄生于盲肠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盲肠球虫)和寄生在小肠中段的毒害艾美耳球虫(小肠型球虫)致病性最强。3~5周龄的雏鸡发病率高。症状: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嗉囊内充满液体,拉带血粪便或拉鲜血,以后病鸡共济失调,出现昏迷或抽风,不久死亡。盲肠型多发生于35日龄以内的雏山鸡,小肠型多发于35日龄以上的山鸡。剖检可见盲肠型球虫为盲肠显著肿胀,浆膜面见小米大小的白色斑点,盲肠粘膜有小出血点,内容物为血液或血凝块;小肠型球虫多见青年鸡或成鸡发生,可见小肠中段肿大,肠管膜面和粘膜有出血点,肠内容物混有粘液、纤维素和坏死物。防治:以预防为主,如采用网上平养或笼养可大大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发病时可用盐霉素、氨丙林、莫能霉素、克球粉、氯苯胍、球虫宁、青霉素等。为防止产生抗药性,可交替使用几种抗球虫药。8.体外寄生虫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虱、蜱、螨等。症状:病鸡被虱、蜱、螨所侵害即生长发育不良,羽毛脱落,贫血,降低生产性能。防治:灭虱灭蜱可用0.2%敌百虫液喷洒,螨虫可用20%双甲脒乳油0.05%或溴氰菊酯0.%~0.%溶液喷洒。

  9.食盐中毒症状:山鸡食盐中毒出现大量饮水,排稀便,行走失调,严重引起神经症状,肌肉抽搐,呼吸困难,最后虚脱而死。防治:添加食盐时,要注意鱼粉的含盐量,发现中毒后要立即停喂含盐饲料,供给充足饮水或在饮水中加糖和多维。

  10.中暑中暑又叫热衰竭(日射病或热射病),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症状:呼吸急促、伸颈喘气,体温升高,口渴,战栗,两翅张开下垂,昏迷倒地,大脑和脑膜充血,虚脱而死。防治:暑期要注意通风,防暑降温,设遮荫棚,发现中毒应立即疏散鸡群,将病鸡移到通风阴凉处。此外还有一些传染性疾病如鸡痘、鸡传染性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葡萄球菌病等应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预防。









































鐧界櫆椋庡尰闄㈤暱鏄ュ摢瀹跺ソ
鏄嗘槑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wh/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