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两名孩子在楼下报箱旁边玩耍,发现一个没有锁的报箱里放了两个空奶瓶,两个孩子拿出来打闹时,玻璃奶瓶掉在地上摔碎了。事后,孩子并未向父母说这件事,直到邻居通过调取监控找到家里时,父母才知道孩子做错了事。邻居告诉家长,自己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孩子肯定不是故意的,但这样的事情以后要避免再发生,就怕孩子因此受伤。孩子听完冲邻居大喊:“打碎奶瓶不是我的错,谁让你的报箱没锁上。”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有人都会犯错,可是回想上一次承认错误是什么时候呢?估计已经想不起来了。当错误发生后,多数人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找出原因,而是拼命找出很多借口来证明不是自己的错。本能的推卸责任,尽力为自己辩护的行为背后,这些原因不能忽视你问孩子他为什么打架,他肯定能给出你理由:“他骂我了”、“他说我的衣服丑”、“他就是个傻瓜”等等。孩子遇见问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下意识地推卸责任和找一些外部原因,就是自我辩护的心理。01、认知失调是自我辩护的原动力当人的心理出现两种不一致的认知,就会变得紧张矛盾,认知失调是导致错误行为和决策合理化的力量。比如说家里有规定孩子刷牙之后不能吃东西了,但是他忍不住吃了后,他就会用这种方式减少失调:我吃东西后又漱口了,这对自己的牙齿并没有危害;或者让自己相信冒这种风险是值得的,比如我是真的饿了,不吃东西会把自己饿醒的。就是这样通过自我辩护,来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焦虑不安。02、逃避责任推脱责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未知惩罚的恐惧,如果一旦承认错误,接下来就会面临惩罚,可能是比较严重惩罚。打碎奶瓶的姐弟俩之所以向父母隐瞒,有两个原因:一是不知道奶瓶的价值,自己能否赔偿的起。二是承认错误后,还要面对父母的责骂甚至动手。姐弟俩索性不承认错误,就不必面临做错事情的后果。03、家长错误的示范滑梯旁边,3岁的男孩在向后退的过程中,撞倒了1岁多的女孩,不小心把女孩脑门上踩破了皮,女孩的妈妈找到了男孩的奶奶,要求男孩给哭着的女孩道歉。男孩奶奶一看女孩已经受伤了,怕女孩妈妈趁机讹诈自己,索性不承认:我没看到,这么多孩子在这玩,你凭啥说是我们。在男孩奶奶还在找理由推卸责任的时候,男孩已经走上前抱住了小女孩,揉着受伤的部位:“小妹妹,对不起,我踩到你了。”3岁的孩子心中还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冲突,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伤害到了别人,心有愧疚的道歉,奶奶的示范会让孩子看到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做出什什么样的示范,孩子也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一个人总是推脱责任,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一个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了为自己辩护,总想占据有利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慢慢会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觉得孩子还很小,这不是大问题,但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当自我辩护成为了习惯,会给他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领导总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推卸责任,就会丧失威信;婚姻中夫妻双方总是盯着对方的过错,对自己进行辩护,认为自己是合理、正确的,就会拆散一段婚姻……,如何才能走出自我辩护的惯性?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孩子承担责任的勇气。孩子弥补错误的方法,家长应给孩子指明“出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不犯错的,父母揪着孩子的错误不停的指责,既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利于亲子沟通。妈妈给孩子买了只小鸟,孩子很喜欢,把妈妈养的花草都搬进客厅为小鸟造了一个花园,妈妈看她很开心就没打扰她,自己去洗衣服了。等妈妈忙完,却看到客厅的墙面上被孩子画了很大的一片。看到妈妈,孩子很开心的给妈妈讲解这是给小鸟画的森林,看着孩子兴奋的表情,妈妈没有责备,耐心的对孩子说:“小鸟肯定很开心,但是墙壁本来是洁白的,现在被画上这么多,墙壁会开心吗?它会很难过,以后你在本子上画画,小鸟看到也会很开心。”孩子看着墙面,惭愧的说:“我不应该在墙上画画。”最后在妈妈的提议下,孩子把墙壁擦得比之前还要白。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没有经验,做错事情时,不忘寄希望于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告诉孩子具体的改正方法,让孩子有明确的改正目标。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惩罚,用同理心和孩子进行沟通,教会孩子弥补错误的方法。美国的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量力而行,让孩子承担责任孩子在犯错的过程中进步,在不断改正的过程中成长。让孩子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不逃避、不推脱从而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园区的保洁阿姨,把落叶扫成了几堆,鹏鹏一时兴起抓起树叶扬了起来,几分钟后干净的地面又变得满是落叶。妈妈见状把鹏鹏喊道身边,语重心长的说:“保洁阿姨很辛苦,天不亮就开始扫地,才把地面打扫的这么干净,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去门卫那里借个扫帚吧”,鹏鹏向不远处的门卫室跑去,很快扛着扫帚回来了,艰难的拿着扫帚打扫,地面恢复了干净。孩子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父母都要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拥有更强的自制力,也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果错误严重到孩子没办法独立承担,父母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承受限度,勇敢站出来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这样既教育了孩子,也不会伤害到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303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