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总结了国家名老中医郭纪生教授以中药配方颗粒组方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成功经验,在36例观察病例中,有效率达到%,临床显控率达到94.4%。既反映了中药配方颗粒疗效的确定性和卓越性,又表明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进行辨证加减对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慢性气管炎;中药配方颗粒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人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医家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以本方加减治疗均能获效。名老中医郭纪生教授临床专门研究慢性气管炎证治规律20多年,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化裁治疗各型慢性气管炎、咳嗽等病症。在访问期间接诊慢性气管炎患者3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病例整理归纳与同道共享。
一、一般资料
自年3月至年12月间共访问13次,所诊治患者中确诊慢性气管炎患者36例,其中10岁以下小儿2例,20-50岁病例13例,50岁以上病例21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75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15年。
参照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并将其划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三种分期,根据咳嗽、咯痰、喘息、哮鸣音的不同表现程度可判定病情的轻度、中度、重度。
病情判断标准:①咳嗽: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为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度,症状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有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工作和睡眠。②咳痰:分为少、中、多量。少,昼夜咳痰10一50m1,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一25ml;中,昼夜咳痰51一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26一50m1;多,昼夜咳痰m1以上,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0m1以上。③喘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喘息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睡眠或活动;中度,病情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重度,喘息明显,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④哮鸣音:分为少、中、多。少,偶闻,或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出现;中,散在分布;多,两肺满布。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袋装配方颗粒组方治疗,以麻杏
石甘汤为基本方:蜜麻黄1袋,燀苦杏仁1袋,石膏1袋,甘草1袋。根据症情不同进行加减:咳嗽者,加蜜紫菀1袋,白前1袋,前胡1袋,蜜枇杷叶1袋;表寒明显者,易蜜麻黄为麻黄,加荆芥1袋,防风1袋;咯痰多者加
炒紫苏子1袋、浙贝母1袋,蛤壳1袋;肺热重者加蜜桑白皮1袋、金银花1袋,鱼腥草1袋,射干1袋;咽干痰粘者,加南沙参1袋,百合1袋,麦冬1袋,桔梗1袋;哮鸣喘息者,加葶苈子1袋,大枣1袋,白果1袋,醋鳖甲1袋,蜜款冬花1袋。
三、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咳、痰、喘、炎等主要症状基本控制,病情稳定,无复发者。
显效:病情相对稳定,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轻,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体力等)有明显改善者。有效:病情欠稳定,但发作次数及程度减轻,一般情况好转者。无效:发作次数、程度及一般情况无改善或加重者。
四、疗效分析
36例病例中,达到临床控制者12例,显效者22例,有效者2例。有效率%,其中控制显效率达94.4%(见表1)。
五、典型病例
病例1:赵某某,女,59岁。患慢性气管炎10余年,每年发作数次,曾在周边数地求诊,均未痊愈。年5月来诊时已咳嗽三月未愈,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吐痰色白粘稠量多,日咳痰量约m1,呼吸不畅,喜坐姿,卧则咳甚,心慌气短,口干。舌边红苔薄黄,脉滑数。诊为外寒束肺,肺气不宣,痰热蕴肺之证,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袋,燀苦杏仁1袋,石膏1袋,甘草1袋,黄芩1袋,射干1袋,浙贝母1袋,炒紫苏子1袋,葶苈子1袋,白前1袋,前胡1袋,蜜枇杷叶1袋,南沙参1袋。连续服用15剂后咳嗽渐稀,每日偶咳3--5次,吐痰减少,呼吸已通畅,仍有气喘心慌,脉转无力,诊为肺气已宣,正气不足,在前方基础上加酒萸肉1袋,醋鳖甲1袋,继续服用。15剂后咳止痰消,气喘心慌得到控制,精神转佳,为巩固疗效,嘱再服15剂巩固疗效。后随访2年未再复发。
病例2:顾某某,女,5岁。两年前感冒咳嗽,经输液治疗后,未获痊愈。后经常受凉即咳嗽,输液治疗也不见明显好转,病程越来越长,且喉中渐有痰鸣声,呼吸不通畅。年10月来诊时已咳嗽半年有余,就诊时喉中有痰鸣
喘息音,有痰咯不出,咳嗽,夜间咳多,咳声重浊,且常盗汗,气促、气急,鼻塞,流涕,纳少,眠差,大便干,每日一行,小便可。查体:体温37.0℃,神志清,精神可,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咽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诊断为久病肺伤,痰饮伏肺,遇激发作,痰热雍肺之证。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蜜麻黄1袋,燀苦杏仁1袋,石膏1袋,浙贝母1袋,蜜枇杷叶1袋,射干1袋,蜜紫菀1袋,炒紫苏子1袋,白前1袋,前胡1袋,南沙参1袋。服药3付咳嗽即明显减少,服药7付时喉中痰鸣和喘息声几乎没有,夜间睡觉时出汗也减少,服药15剂后盗汗也止,夜间睡觉平稳。处方以:陈皮1袋,姜厚朴1袋,炒麦芽1袋,焦六神曲1袋,太子参1袋。作为日常调养善后。半年多来未再复发。
六、讨论
慢性气管炎表现为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理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中医咳喘范畴,“咳喘”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所谓“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均是。中医典籍对其有很多的描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的“饲不得息”,《金匾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说的“喘鸣迫塞”“咽喉不利”,《证治准绳·杂病·喘》中:“所谓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隔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者是也。”
咳、喘、上气等三证是慢性气管炎的常见表现。人身之气虽根于肾而所主则在于肺。肺主气,其性清肃下降,一有所伤,则肺气失调而为咳为喘为上气。而“痰”的存在既是咳喘疾病的病理性产物,又是导致其慢性反复发作的潜在病因。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国家名老中医郭纪生教授持续研究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30多年,总结其病机认为,皆因阴邪伏于内,阳邪发于外,阴阳相搏,而致肺之气机失调,宣降失司。痰属于阴邪,风为阳邪,从外而受者多挟于风,阴阳相搏必生痰热,是为慢性咳喘转变之道。故提倡在慢性气管炎的治疗之中以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为基,先制其变,再根据辨证寒热虚实加以协调治理,则消其痰,荡其邪,畅气机,必能有助于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康复。
郭教授特别强调顺气化痰的原则,常说:“见嗽莫治嗽,见痰莫治痰,治痰先顺气,气顺痰自化。”“治嗽以治痰为先,治痰以顺气为上。”所以在使用麻杏石甘汤的同时,加用射干、炒苏子;蜜紫菀、蜜款冬花;前胡、白前;浙贝母、蜜枇杷叶四对顺气化痰中药效果益彰。
本次观察中使用药物均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剂量精确,疗效稳定,为我们客观评价疗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36例病例全部有效,并且显控率达到94.4%,表明在慢性气管炎的治疗过程中中药配方颗粒效果卓著。
这篇文论系江苏省江阴市天江中医门诊部徐海波主任和焦广明医生共同完成。在天江中医门诊部出诊时,徐海波主任在工作中给予我很大帮助,对我完成病案积累做了很多工作。而焦广明医生已经跟我随诊侍方3年多了。焦广明
医生中医功底扎实深厚,刻苦钻研中医技术,是一位非常踏实的中医临床专家。每次我到天江访问时,他每每帮我记录病例,抄写处方,从未间断。3年间,我们逐步积累了将近份病历,并且全部都是用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治疗。这其中就包括本文所述一年间这36例慢性气管炎患者。所喜的是,36名患者经过治疗,效果显著,全部有效,近期临床控制率达33.3%,显效率达到61.1%,显效以上达94.4%,这样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以往我使用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的水平。
这篇论文起码能够说明两个问题。其一,麻杏甘石汤加减在治疗慢性气炎方面有可靠疗效,临床显效快,控制症状明显,适用人群广泛,是我几十年对慢性气管炎治疗研究比较满意的收获,也是值得临床医生参考的有效方法。其二,也说明中药配方颗粒临床效果确切,我认为它会是未来中药饮片改革的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