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丽娜张桂英徐佳倩周静赵一诺姚建平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激活用人主体引才用才的“原动力”。用人主体最贴近人才、最了解人才需求,是各项人才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和各类人才最直接的服务者。省委编办、省人社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积极行动,主动打出引才留才政策“组合拳”,力求早见效、见实效。
向用人主体赋权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省人社厅副厅长左志斌表示,《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涉及人社部门34项任务,“向用人主体赋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省人社部门将立足职能定位,在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向用人主体赋权,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公开招聘自主权。左志斌介绍,为解决招聘中存在的选用脱节、选非所用问题,我省自年起就赋予了省属本科高校公开招聘自主权,打破了统一由上级组织或人社部门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惯例。本次将范围扩大到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并对具备条件的规模以上科研院所、医院、中职(技工)学校逐步赋予招聘权限,自主制定招聘计划、设置报名条件、组织开展招聘,确保人才招得准、用得好。
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人才评价自主权。为解决人才评价与使用的错配问题,我省自年开始下放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师学院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本次将进一步向规模以上科研机构、医院、大型企业赋权,由用人单位自主评定职称;同时,支持从业人员较多、技能水平较高的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设置标准,自主实施考评,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
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薪酬分配自主权。重点推动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树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导向,激发单位内部活力;通过实施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分类施策”,调动人才积极性。
下一步,我省人社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的推进落实力度。
用好用足周转池以全方位编制保障促人才振兴
日前,记者就释放用人主体活力相关热点问题,采访了省委编办副主任刘清玉。
刘清玉表示,省委编办作为全省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在强化人才工作编制保障方面责任重大。《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出台后,省委编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坚持原则、从严管理,积极统筹全省事业编制资源,通过省市县各级事业编制周转池,充分放大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全力保障人才振兴所需。
据介绍,省直层面,省委编办正在着手分类建立规模适度的省属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全力保障事业单位引进、留住急需紧缺人才用编需求。今后凡是经过省级有关部门认定为人才的,均全方位予以编制保障,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保发展、保长远、保重点的作用,破解受编制制约急需人才引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等难题。市县层面省委编办则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统筹事业编制资源配置。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挖潜,加大编制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调配力度,着力破除编制“一核定终身”的观念和做法。二是完善市县事业编制周转池。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重点保障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吸纳人才用编;持续推行“县编乡用”“乡编村用”,全面保障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三是完善制度机制。建立编制动态调整制度,畅通人才用编绿色通道,用制度保证政策有效落实。
用足用好“60条”引才用才护才
省农科院副院长卢淑雯介绍,省农科院作为全国粮食“压舱石”的农业大省的综合农业研究机构,培育的水稻品种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0%左右,大豆品种占85%左右,近年来每年成果转化收益近亿元。“人才振兴60条”提出,科研院所利用财政性资金取得科技成果的,可依法自主决定转化方式,且所获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还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这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政策对“人才本身”也制定了一系列减负松绑、激励支持政策措施,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这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在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价值。
卢淑雯表示,下一步,省农科院将用足用好“60条”政策红利,紧密结合我省生物经济和数字农业科技发展的人才需求,用真情、用事业、用待遇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分类管理用好人才,周到服务爱护人才,形成制度激励人才,营造浓厚的人才发展氛围,加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与应用。
接住“权”用好“权”打造“工程师摇篮”金字招牌
黑龙江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于沐琳在采访中表示:“‘人才振兴60条’提出,向用人单位放权赋权,为人才松绑,这为我们省属本科院校制定引才用才政策、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好人才梯队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指导。”于沐琳说,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我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育才、聚才、留才的重要使命任务。省委省政府放权赋权,我们就接住“权”,用好“权”,用心用情打造“工程师摇篮”金字招牌,助力龙江振兴发展。
于沐琳认为,扩大编制岗位管理、自主招聘、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薪酬分配等自主权的政策,对稳定好、使用好学校现有人才非常有益处,也增强了学校对于其他方面人才的吸引力。她举例,比如自主设置创新岗位、流动岗位的政策,就为吸纳优秀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建设高水平“双师型”人才队伍打开了通道;提出建设龙江工程师学院,对我们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也是非常有力的支持。
针对政策提出的要支持建设30个现代产业学院,于沐琳表示,目前,学校的“龙建学院”已建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下一步,学校还将做强其他9个行业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养输送后备人才。
政策甘霖为人才“减负松绑”为企业“放权赋权”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段海成认为,从政策总体看,“人才振兴60条”真正做到了为人才“减负松绑”,为企业“放权赋权”。从资金支持看,也是有史以来含金量最高的。新政的出台在中国一重技能人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技能工人更是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