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启示录②
为国争气敢为天下先原创CNOOC中国海油
蓝海之上,“深海一号”能源站随着涌浪微微浮动,平台上几十位员工稳健、熟练地操控着这艘深海巨擘——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若干年前,这还是个望海兴叹的梦。
从浅水到深水,从米到米,向下深入的这多米走起来“难于登天”——海面下水深每增加一米,压力、温度、涌流等情况会发生巨变,开发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材料科学和流体力学等核心学科的应用要求极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誓要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的“深海一号”建设者们,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奋斗,发扬科学家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造,立上时代潮头。
建设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这是一条连外方深水同行都没想过的路。方方面面的限制都在指向一条中国深水科研人日思夜想、但从未付诸实践的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从何而来——
尊重科学日积跬步致千里
七年磨出深海利剑。时至今日,很多人谈及“深海一号”,仍感不可思议。
七年前,海油人从未独立进行过深水设计,首次亮相就敢选择一条连外方深水同行都没想过的路。
这条通往梦想的道路,有着牢固的科技攻关传统、深层的现实基因。
年4月,我国首个深水气田荔湾3-1宣告投产,气田由中国海油与国外能源公司联合开发。在进行设计分工时,外方原本想从米水深“一刀切”,两方分工负责、各管一摊。在中国海油的再三坚持下,科研人员开展了联合研究和平行设计,从而积累了宝贵的深水实践经验。
“荔湾模式”的成功,为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样板式的参考价值。以至于在几个月后,“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获勘探发现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沿用成熟的“荔湾模式”。
但作为工程项目的灵魂,设计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深海一号”的情况极为复杂:井位分布距离浅水区域较远,浅水平台不再适用;当时国际油价暴跌,项目难以承担昂贵的外方设计费用。
方方面面的限制都在指向一条中国深水科研人日思夜想但从未付诸实践的路。
时任荔湾3-1气田前期研究项目副经理的朱海山后来担起了带领团队设计“深海一号”开发方案的重任,在他看来,创新不是头脑一热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厚积薄发。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
年,入职刚满两年的李清平为深水项目争取立项时碰了“钉子”。深水研究在当时还是个超前到冷门的方向。但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