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txbdf_zx/e7shfzy/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昨天,我去朋友家里拿点东西。一进到朋友的家里,我便看到了朋友的孩子东东正在扫地。东东扫完地之后,又开始拖地。我很意外,我对朋友说:哇,东东这么乖呀,还会帮忙做家务呢。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家孩子很少帮助我做家务呢。朋友说:其实也不难,我和孩子说,他做一次家务,我就会奖励他10块钱。就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做了。现在我可是轻松很多了,很多家务都是孩子一个人主动承担的。我原本以为东东是因为体谅父母才主动做的家务,没有想到竟然是因为奖励才去做的。我摇了摇头说:嗯,你这个方法好像不太好,这种奖励就只是钓鱼奖励罢了。长期下去,孩子的原动力会被消磨完的。曾经有这样一个调查,它说:从小开始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之后更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父母别忘了,这句话的前提是,孩子是主动做家务的,而不是因为父母的逼迫,或者是父母的奖励才去被迫地做家务。不管是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的事情,如果父母只会采用钓鱼奖励,那么孩子自身的原动力迟早会被消磨完的。钓鱼奖励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所谓钓鱼奖励,就像钓鱼一样放置诱饵让孩子上钩完成一些我们希望他完成的事,这些诱饵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上面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啊,你去碗给洗了,待会妈妈给你买玩具。宝贝啊,你赶紧去写作业,写完作业,妈妈带你出去玩啊。宝贝啊,如果你这次考了分,你想要什么奖励,妈妈都会给你的。......虽然父母说出这些话,本质上是希望能够激励孩子,让孩子产生动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这些话语就像是在放置诱饵吊着孩子一样。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很糟糕。具体来说,父母喜爱用钓鱼奖励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最简单直接粗暴: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父母可以回想一下,当父母对孩子说完给你奖励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孩子是什么反应。孩子多半是同意了父母所说的,然后孩子会尽快去做父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比起其他的教育方式,用钓鱼奖励,父母几乎完全不需要和孩子费劲口舌,不需要生气,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就能够解决问题。暂时性也是钓鱼奖励最明显的特点,父母可以利用这种奖励方式,在短期内就达到父母所希望的效果。这是父母习惯于运用钓鱼奖励的原因。父母缺乏耐心出门在外,父母要承受很多工作的压力。回到家,工作了一天,父母会感觉到疲倦。如果这时父母看到孩子不懂事、不顺心的模样,父母就很容易发火。在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下,面对孩子,父母很容易失去耐心。缺乏耐心,父母很难理智地去考虑更好的应对方法,这时,钓鱼奖励的暂时性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钓鱼奖励迟早会害了孩子虽然钓鱼奖励能够在短期内起到教育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钓鱼奖励并不能对孩子产生任何好处,相反,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降低孩子的原动力当父母多次运用钓鱼奖励之后,父母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懒惰,父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情,孩子从来都不会主动。孩子必须要在父母的陪同之下,才会愿意去做那件事情。没有奖励的时候,孩子反而会不乐意,甚至是闹情绪。这些都是孩子没有内在动机的表现。孩子是被父母推着往前走的,而不是自己想往前走的。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再推着孩子往前走了,孩子很难主动往前走。丧失了内在动机和原动力的孩子,是走不远、飞不高的。增强了孩子的物欲,疏忽精神上的满足也许一开始父母是用玩具作为奖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想要的奖励的等级也会越来越高。孩子会对自身的物质有很大的需求,与此同时,就会疏忽精神世界。面对父母给予的奖励与付出,孩子会觉得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不会想着去感恩,相反是不断地索取。沉迷于物质世界,孩子的精神世界变会出现匮乏的想象。孩子会更加倾向于从物质世界中获得乐趣,而不是去进行一些精神的、带有思考性的活动。时间一长,孩子的思维层次会很低。盲目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一些父母在给予孩子奖励的时候,总是习惯加上一句:哇,你真是太棒了!哇,你真是太聪明了!虽然这些话语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但是却也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孩子的认知还不够完善,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听信他人的话语。没有自己的判断,孩子便会全盘接受父母对于自己的夸奖。于是,在孩子的认知里,自己真的就是那么聪明,真的就是那么完美。这就是一种盲目自信,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判断自己是一个最基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缺乏这项能力,孩子就不能够很好地突破自己的认知和成长。可以奖励,但是要学会把握奖励的度其实,奖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要想发挥出奖励的作用,父母就要把握奖励的语言、行为、心理,不要让奖励成为钓鱼奖励。具体怎么做呢?这里有三个建议:树立正确的奖励目的,提高奖励的质量首先,父母要先明确一点,自己奖励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为了孩子好,希望能够借此方式提高孩子的动力,让孩子变得更加自觉。虽然父母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孩子只是觉得父母拿自己没有办法,才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所以,父母有必要把自己奖励的原因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所想。此外,父母的奖励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物质层面,而是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奖励。父母可以把奖励设置成买书、去博物馆、去美术展、去做陶瓷、去旅游等等。这些奖励既能激励孩子,又能够提升孩子的眼界。进行控制性奖励,促使孩子产生动机有时候,孩子的自觉性和原本力真的是不够,所以父母才会给孩子设置一些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孩子。控制性奖励,意味着用某些奖励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操控。在孩子完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实行控制性奖励。等到孩子产生了一点点动力之后,再让孩子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的动机。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实行信息性奖励。信息性奖励,则满足了孩子的胜任力需要,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并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当父母在给予孩子奖励时,父母应该讲一味的表扬换成鼓励。比起不切实际的夸奖,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能力反而会对孩子产生更多正面的影响创造适宜的环境,促使孩子的外在动机内在化除了孩子本身需要努力,父母也需要努力。父母能否为孩子创造适宜的环境、能否很好地引导孩子,都对孩子能否培养成自律自信的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父母很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奋斗环境。当孩子取得阶段性的成绩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出其不意的奖励。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惊喜,是一种嘉奖和肯定。有了父母的肯定与支持,孩子肯定会更有动力和信心。当孩子做得不好时,父母也不要一味地贬低和批评,而是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陪伴,与孩子一些走出挫折和困难。这样的一个过程,会让孩子感觉到关联感。孩子与家庭是连在一起的,父母是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3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