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强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沂蒙山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中共山东省委、共青团山东省委早期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就来自垛庄镇。年以来,垛庄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路径,努力践行“一年有示范、两年见成效、三年大突破”的工作目标,发挥党委领导联合社、支部领办合作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双领双全”模式优势,结合“两山论”先进思想,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组织坚强、村民致富、村庄和谐、产业腾飞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全镇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1家,其中联合社1家,覆盖行政村总数的95.24%。年,镇联合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村集体村均增收5万元,入社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全镇有多户、名脱贫人口直接受益,垛庄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一、聚焦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优势

垛庄镇积极响应县委“双领双全”模式创建号召,突出镇级领导、村级领办。

一是镇级抓规范,促办社工作提速提质。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纳入全镇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一抓到底。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质扩面实施方案》;联合镇级工作专班、行政审批办、市场监管所等部门,编写《垛庄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办社实务手册》;将合作社工作纳入《垛庄镇年度行政村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镇党委统一印发《垛庄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会议记录》,规范办社流程,提升思想认识。通过开展人才培训、信息发布、技术服务、农资配送、订单收购、品牌锻造、市场销售等全链条服务,解决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各唱各调、合力不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组织引导各村各社合理搭配资源,固化利益联结,打造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例如,杨树底聚通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和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周边三家种植类合作社达成协议,开展秸秆回收、饲料加工;同时,养殖合作社回收粪料,发制优质有机肥,供应种植合作社,打造区域循环农业。

二是村级抓发展,促办社工作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让成员吃下“定心丸”,形成村“两委”干部带头参加、党员积极响应、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依托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为办社铺平道路,各合作社共计整合土地资源1.5万余亩,形成多个区域性、支柱性产业,打造板栗种植片亩、中草药种植片亩、千亩以上标准化果品种植基地4个、各类养殖基地5个等,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聚焦合作属性,互利共赢促发展

开展多元化合作,以合作促产业规模化,以规模化促产业标准化。联合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研院校等,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撑。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强化利益联结,突出合作互惠的原则,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例如,蒙河村对接山东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亩标准化桃园直供企业,双方达成协议,合作社协助完成黄桃收购,每斤提取相应的服务费,随着市场发展,服务费从最初的每斤3分钱涨到了现在的每斤1角钱。目前,蒙河村每年向山东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供应黄桃近万斤,仅此一项合作社可收取服务费50余万元。三联村联和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养殖大户,带动散户享受规模化发展红利,由村集体组织流转土地,由养殖大户带头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大棚8处,占地27亩。散户成员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价格更优惠,其中仅草料一项每斤可节约1角钱;统一采购牛犊,包括运费在内,每头牛犊可节约元左右;统一进行疫苗接种,对接正规的疫苗生产厂家,保证了疫苗的质量;销售更便利,渠道有保障,价格也高于原来的分散销售。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不仅切实增加了成员群众的收入,还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为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三、聚焦硬件提升,发挥片区建设优势

近年来,垛庄镇着力打造孟良崮、石马庄两个乡村振兴片区,两个片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覆盖的村庄数量和人口均约占到全镇的一半。在这两个片区,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多个,铺设道路82公里,新建桥梁14座,治理河道22.8公里等。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注入,发展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先后吸引了金葵农业现代桃产业示范园、广药集团中药材种植基地、峻瑞农业鲁丽苹果产业园、樱之崮大樱桃产业园、雅库特农业产业园、欢乐家订单蜜桃基地、孙家峪子现代高效苹果产业园、中运菌业产业园、千亩紫薯种植基地等企业项目落地垛庄镇,总面积达3万余亩。推进项目与当地合作社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结合,企业落地在带来先进发展理念的同时,还从产业布局规划、新技术研发运用、产品包装销售、资金投入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合作社大力支持,探索出了村企同发展、群众享红利的优秀运营模式,助推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全镇发展优质果品面积达15万亩,人均果品收入0多元。孙家峪子优质果品种植基地被列入“”高新计划项目,被认定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果园”、全国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山东省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种植示范基地、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

四、聚焦培育提升,夯实办社基础

为推进合作社产业发展全方位提质,镇党委组织实施“三提升一培育”战略计划。

一是技术提升。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郑州果树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引进各类优质品种30余个,开展培训余人次,打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基地6个,进行全方位全产业链条优化升级。

二是设施提升。聚焦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以孙家峪子“数字果园”、金葵农业千亩现代化桃产业示范园、联合社千亩紫薯种植基地、长明药谷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为基础,打造完成示范园0亩,配备智慧管理系统两套,包含气象监控、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控制等功能。

三是品牌提升。打造垛庄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十大品牌”,从商标注册到质量锻造、形象塑造,做好品牌保护,固化消费者与品牌互需关系,形成地域系列品牌,以“开源幸福栗”“谷香沂蒙”“薯老弟”为典型的品牌集群逐渐成型。

四是人才培育。依托科研院所技术指导、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培训班等专业技能提升措施,聚焦村级后备人才、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群体,培育一批有干劲、有技能、有思想的骨干力量,充实成员队伍,化解合作社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五、聚焦利益共享,集体村民双增收

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变资源为资产,有效融入合作社经营,激活村级增收新来源。坚持发展为民、富民优先的工作理念,在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依托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优势,为成员提供各种支持,让合作社发展红利惠及群众。例如,在镇联合社与大山寺村和皇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蒙阴清园农业有限公司四方联合打造的千亩紫薯高标准农业项目中,创新性采取村民入股的模式,不仅使户入股村民每年每亩土地保底收入0元,同时吸收入社中老年劳力余人就业,年可实现成员户均增收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长明药谷项目,以每亩土地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亩,金银花采摘、基础设施建设吸收用工余人,每亩土地每年可为周边村民带来元以上的收入。

(作者系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z/2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