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正堂亚健康调理中心秉承守正创新:
“一通、二灸、三调、四补、五养”特色的个性化调理理疗方案,
秉承《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以“未病防治、已病调养,辨证论养,整体观”为出发点,安全!科学!有效!个性化!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是一味最常用的中药,陶弘景称之为“诸药之王“,李时珍认为它“普治百邪”。而且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能缓能急,还能够补养五脏,价格又非常便宜。那么,这是哪位中药呢,它就是最常用却不平凡的甘草。
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有很多别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与甘草味道甘甜有关。此外,甘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别名——国老,因为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又能缓能急。入药方中对一些性情猛烈或懒缓的药物,可以起到监之、制之、敛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为君为臣为佐为使,能调和众药,使它们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在药的王国里,甘草是国之药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多达上百种,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疾病。
1.补心
《雷公炮炙论》最早提出甘草入“心脾二经”,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提出甘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结合古籍文献对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等记载,甘草具有补心作用。
(1)养心复脉
甘草这一功用主要针对“心动悸、脉结代”的治疗,代表方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此方是气血阴阳通补的方剂,除了大剂量的炙甘草外,方中还有补气的人参,滋阴的生地黄、麦冬,通阳的桂枝、生姜,补血的阿胶、麻仁、大枣等。炙甘草与这些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同用,能发挥它“甘纯两重性”的特性,分别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作用。
此外,炙甘草汤对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津液亏虚等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失眠、虚劳、肺消、血虚、惊厥等病证,均收效显著。临床常将此方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或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扩张型心脏病等。
()养心宁神
甘草养心安神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心悸、脏躁等心神不宁的病证。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养,出现失眠、心悸,可单用炙甘草或配伍石菖蒲、人参、远志等以养心宁神,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甘草丸。
脏躁多因肝郁不疏、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所致,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等症状,治疗上当以补益气血、缓急安神为主。甘草之“甘缓”,能够缓急安神,常配伍淮小麦、红枣等用于脏躁的治疗,如甘麦大枣汤。
.补肺
甘草性味甘平,归肺经,李东垣谓其能“润肺”,可治疗肺虚诸症,根据不同的配伍,能够补肺气、益肺阴、润肺燥。补肺气常配伍人参、黄芪,如治疗肺肾气虚咳喘的人参蛤蚧散;益肺阴常配伍百合、玄参、阿胶,如治疗肺肾阴亏的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不足阴虚有热的补肺阿胶汤;润肺燥则常配伍麦冬、枇杷叶、阿胶,如清燥救肺汤。
此外,由于甘草本身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非肺虚咳嗽病证中甘草也很常用,这与其补肺没有直接关系,如治疗外感咳嗽的三拗汤、止嗽散、华盖散,治疗肺热咳喘的桔梗汤、泻白散,治疗痰热咳嗽的清金化痰汤,治疗肺燥咳嗽的杏苏散,治疗寒痰咳嗽的冷哮丸等。
3.补脾
甘味属土入脾,功善和中。《神农本草经》认为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实乃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肌肉、主四肢,通过补脾则能使肌肉强劲、四肢发达。甘草的补脾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与脾虚有关病证的治疗中。
(1)补中益气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脾气是否充足,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乃是治疗脾系病证的根本。炙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经,功善补益脾气,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这既是补脾的基本方又是补气的基础方。炙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一助人参补气,二维持药力,三益胃和中。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味而具有补脾气作用的方剂不胜枚举,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异功散等。
()升阳举陷
脾气不足、固摄无权则中气下陷,出现胃下垂、肾下垂、脱肛、久泻久痢等病证,治疗上既当升举阳气更当补益中气。甘草并无升举功效,但通过其补中益气、甘缓和中,配伍黄芪、柴胡、升麻等药物则能增加补气升阳的作用,如补中益气汤。此外,与治疗脾不统血的黄土汤、气虚血脱的举元汤等方中的甘草功效相同。
(3)健脾化积
脾气不足、运化失权,水谷精微难以运化,出现饮食积滞、脘腹痞闷、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等症状,治疗上除了需要及时消食化积以治标之外,还要适当补益脾气,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以治本。甘草配伍白术、人参可补益脾气,配伍山楂、神曲、麦芽可健脾消食,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资生丸等。
(4)健脾祛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充足则健运水湿;脾气不足则脾失健运而水湿潴留,形成虚实夹杂的气虚湿阻证,甚至可变生痰饮、水肿等病证。治疗上当健脾祛湿,或补脾气,或温脾阳,如参苓白术散、厚朴温中汤、苓桂术甘汤等。
需要说明的是,历来在对甘草的配伍和应用上都强调“痰湿中满”不用甘草,因甘草纯甘而易生湿助痰,但实际上对于痰湿中满的形成还是要分清虚实,若因脾虚所致的虚满依然可以用甘草。
4.缓肝
甘草对肝脏的治疗作用体现在甘草的药性平缓,能够针对肝脏的特性有的放矢,如柔肝养肝、缓急熄风等,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针对以上特点甘草常配伍白芍,如芍药甘草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浸膏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5.调肾
由于肾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甘草的特性相冲突,在实际应用中,历代补肾的方剂中几乎都不含甘草。因肾位居人体下焦,主水,肾的功能失调常出现水湿潴留的病证;甘草之“缓”既难以抵达下焦又滞缓其他药物到达且会滞水生湿,不但不利于水湿的排泄反而可能会加重水湿病证,因此很少用到。
需要提到的是在治疗肾脏病证的方中有一方含有甘草,即封髓丹(又称凤髓丹)。该方由黄柏、砂仁、甘草三药组成,最早出自元代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具有降心火、益肾水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肾不交、相火妄动之证。但甘草在方中的作用历代认识并不统一,仍有待讨论。
6.助阳化阴
所谓药味的“合化反应”是指两种不同的药味组合以后会产生原有药味所不具备的效应,这种现象既见于单味药物,更体现在不同药味的药物之间配伍应用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两大类,甘草因其“至甘纯甘”的特点而成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中甘味药物的代表药物。
辛甘化阳
典型的配伍即为桂枝与甘草的组合。如治疗心阳不足、心悸怔忡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新加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能够温通心阳;治疗中焦虚寒、虚劳里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能够温助脾阳;治疗阳虚痰饮、虚实夹杂的苓桂术甘汤,能够温阳化饮;治疗阳虚寒凝、经脉不通的温经汤、当归四逆汤,能够温阳通络。
酸甘化阴
张仲景创立的芍药甘草汤是酸甘组合的代表方剂。甘草与酸味药的配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阴虚津亏挛急的病证,典型的配伍即为白芍与甘草的组合。白芍、甘草药对见于桂枝汤类方、建中汤类方和四逆散类方等。
综上所述,甘草之补益涵盖气血阴阳以及多个脏腑,尤以补益中上焦为主,而对肝肾则无明显补益作用,并且其发挥补益作用的侧重与其配伍的药物和主治病证有关。甘草补益作用所呈现的多样性特点与其至甘至纯、甘纯两重性的特性有关,也是其临床配伍应用广泛性的具体体现。
温馨提示
甘草虽好,却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的。许多医家认为“甘缓助湿”,故化湿方、苦寒燥湿方多不用甘草。还有的医者认为甘缓不利于理气,故治疗气滞不畅、升降失调、气郁的方剂也多不用甘草。
中医学”十八反“中记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将其列为药物使用禁忌。
现代研究显示,长期过量服用甘草可能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脂激素样的副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
因此,在临床处方中,要充分发挥甘草的多功能作用,扬其长,避其短,辨证用方,审方用药,严格掌握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并非每个处方都要信手写上一味甘草,更不应把甘草视作可有可无之品。具体应用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甘草的日常食疗方
1、菊花甘草汤:取白菊花10克,甘草1克,浸泡30分钟后煎煮,煮沸10分钟后去渣,趁温热分四次服用。
可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痛患者。
、甘麦大枣汤:取淮小麦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先用水煮炙甘草,取汁,再用炙甘草汁煮小麦和大枣,水沸后改小火煨至小麦烂熟成稀粥即可。
早晚空腹各服一碗,有养心宁神、和中缓急的功效。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和烦躁欲死等症。
3、甘草绿豆汤:取绿豆克,生甘草10克。加水慢煮后服用,
可解暑热及药物中毒。
4、助眠甘草汤:取甘草9克,小麦50克,红枣9克,清水0毫升中药甘草的药用价值。煮沸后小火续煮15分钟,去渣当茶饮,
具有解郁忘忧、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焦虑不安、入睡困难或浅眠易醒的患者。
5、甘草二花饮:取白菊花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白糖10克。先把菊花和红花去杂质洗净,然后将二者及甘草加水50毫升大火煮沸,再改小火煎煮10分钟,最后加入白糖,代茶饮用。
具有平肝疏风和清热解毒之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并见头痛目赤的患者。
6、蜜枣甘草汤:蜜枣8枚,生甘草6克。将蜜枣、生甘草加清水碗煎至1碗,去渣,即可食用。
具有补中益气、解毒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咽干喉痛、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咳嗽等症。
在接下来的分享中提到的一些中药、针灸、穴位等治疗,建议大家在正规的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那么好,现在正式开始关于睡眠知识的分享。
第一点,睡眠的概念。
古人说:名正则言顺。
睡眠二字,古人云:“睡者,垂目也。”睡,其实就是要把眼睛闭上,停止眼睛的劳累。
“眠者,无知觉也。”也就是说睡着之后没有知觉了,意思是停止人神的消耗。
二者一外一内,一浅一深。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很简单了。睡眠的意思,首先是停止内外之劳累,一方面睡得着,另一方面还要睡的深,也就是睡眠的深度和睡眠的质量。
说完了睡眠的概念,咱们再说一下正常的睡眠时间。从前有一句话叫做“神仙不治子时病。”,意思是说,晚上十一点还不睡觉那么病就很不好治疗。子时按照咱们传统中医来讲就是夜晚的十一点至一点。
所以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是晚上的时候十点半到十一点就要准备睡觉了,这个叫做正确的睡眠时间。
第二点,既然咱们在谈医学知识,就一定不能脱离生理二字。
关于睡眠,从古至今有着一个最最提纲挈领的一个生理:阳气入阴。
关于阳气入阴,有两个最经典最典型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叫做心肾相交。
在中医里,心五行属火,肾五行属水,心火与肾水相交,又叫水火既济,则人会睡眠。
也许心肾相交不是那么好理解。那么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古人把心神比喻成神龙,肾水比喻成海水。所以说,睡眠可以简单把它想象为神龙潜入海水之中。
另一个生理:脾胃升降。
在传统中医学中,古人讲上中下、天地人之三才。换句话说,刚刚说完了在天之心,在地之肾,那么不得不说在中间之脾胃。脾胃主升降,为人身阴阳升降之枢纽,同时脾胃又为心肾相交之通道!所以脾胃的正常运行与否也影响我们的睡眠。
第三点,也就是咱们的病理。
所谓病理,就是不正常的生理。
第一点,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大家可以想像成在天之神龙,飞腾不下潜。不去潜入肾水。这时人会非常容易烦热口渴,甚至狂躁。
第二点,心血亏虚。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熬夜。熬夜之后,心血耗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性失眠。
由于心血的损伤,这种物质基础受损之后,首先是睡眠质量受影响,即便是睡着了之后,也会出现一个典型的症状,那就是多梦以及记忆力下滑。
第三点,肾水亏虚。
刚刚咱们说到了神龙沸腾,不下潜入海水。而肾水亏虚,也就是在下之海水亏少,导致水气不能濡养神龙。这时,人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的状态,就是焦虑心烦。
第四点,胃不和则卧不安
这种睡眠不佳或失眠的情况,由于平时吃夜宵,或者晚餐吃的过多,以及平日喜食肥甘厚味,会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在躺下睡觉的时候,会出现胃胀,恶心等等一些胃部不适的症状。
说完了失眠的病理后,说说我个人在临床中的一些经验,我把它叫做:动态地看待睡眠问题。
这一部分,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
现代生活中,有许多人由于压力过大、心情不好,得了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这些普遍都有失眠的情况,这种失眠典型状态是,睡也不着,起床也起不来,人特别没有精神,安眠药无效。
这时,按照传统中医,不需要镇静安神。因为出现这个问题的病机,由于压力、心情不舒,导致阳气闭敛,进而阳气不能出入。如同弹簧一样,如果弹簧从来没有伸展,则不能收缩。
所以说,在治疗上,我们选择的办法是将人身之阳气,去向外开散到“极致”,古人有句话叫物极必反,开到极致之后呢,阳气会本能地返回,然后潜入金钟。
这个呢,也可以举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就好比说一个小孩儿,他离家出门很多年之后,突然回到家,他会觉得家非常非常安心。
下面说动态地看待睡眠的第二点情况。
这种情况叫做肾水之寒。
肾水之寒,神龙下潜海水为睡眠,如果海水过寒,就会导致神龙下潜的时候,阳气与海水受寒的阻隔,水火不能相交。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既怕冷,又怕热。最典型的情况,就是人上半身很燥热,而下半身,从肚脐以下到脚趾都是凉的。
这个时候,古人非常聪明的一点就体现出来了。古人一直讲求不单单治病,而是要仿生,要护生。
古人在治疗这种失眠的时候,选择的治疗方式并不是完全的把下焦寒水去掉,也不是清上面的火热,而是会选择把寒气和热气相交到一块儿,去达到阴阳平衡、水火相交的状态。
下面说第五点:改善睡眠的方法。
我分了四点说。
第一点,中药凡例。
第一味中药:黄连。
个人认为黄连为治失眠要药,黄连的味道非常苦,古人形容黄连苦极,也就是说苦到极限了,刚才说到物极必反,黄连苦极泻心火,物极必反,苦到滋润肾水。
当出现心情烦躁、恶心、彻夜不眠、口苦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黄连去清心火,润肾水。
第二味中药:酸枣仁。
酸枣仁这味药非常有意思,虽然它的名字叫酸枣仁,但酸枣仁真正的口味是甜的。
因为在古时候,酸枣是一味药,酸枣仁是里面的仁。酸枣五行属土,酸枣仁五行属肾。
酸枣仁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启肾水向上提升,与心火相交结。
第三味中药,半夏。
实际上,半夏这味药的名字已经将它的含义很好地表达了。
半夏,古人称之为当夏至半。也就是说,在夏天,阳气最旺的时候,阳气就逐渐开始减弱了,自然界中阳气的减弱,不是阳气的消减,而是阳气开始潜入大地。
所以说,半夏这味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体之阳气,能够下潜。
穴位调整。
在穴位调整这部分,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三个穴位,第二个例子两个穴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个调整有三个穴位,分别叫做神门、丰隆和太溪。
如同刚才所讲,中医讲求天地人、三才相统一。
这三个穴位,在天,神门穴为心经之穴位,在人,丰隆穴为胃经之穴位,在地,太溪穴为为肾经之穴位。
神门穴,心经之穴,名以表法,含义为心神出入的门户,神门穴有非常好的安神安眠的作用。
丰隆穴,胃经之穴,有去胃中痰湿的作用。如果出现由于胃部不适导致的睡眠不好,可以选用丰隆穴。
太溪穴,肾经之穴,有滋养肾经的作用。
上述三个穴位,将人之上中下,心肾和胃分别都有了调整。
穴位调整的第二个办法:劳宫穴与涌泉穴。
劳宫配涌泉,就是咱们民间所说的手心搓脚心。
手心搓脚心的要领在于,用右手手心,搓左脚的脚心。左手的手心,搓右脚的脚心。
劳宫穴为火穴,涌泉穴为水穴,二者相互配合达到了水火相交的作用;同时左右的交换又表达了阴阳的交通。
水火相交,是咱们最重要的仿生之一。
第三点,养生窍门。
养生窍门,我归纳了两点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睡眠不太好的情况下,可以在睡前静坐十分钟。平日里适当运动。
睡前静坐和适当运动听起来很简单。中医中有一个理论:动则养阳,静则养阴。
所以就很好理解,睡前静坐养人之阴气,适当运动养人之阳气,既然睡眠是阴阳相交,睡前静坐和适当运动就可以养咱们的阴阳之气。
第二点,睡子午觉。
古人养生法之一,子时为夜晚十一点至一点,此时睡眠养人之阳气;午时为中午十一点至一点,此时睡觉养人之阴气,以此做到养护阴阳。
第四点,改善法。
规律睡眠,不要熬夜,不吃宵夜,少纳寒凉,尽量保持心情的愉悦。
初夏清肺润燥,用好这一招~进入五月后,不少人出现了免疫力降低,体质变差的情况。常有疲劳乏力、精神不济之感,晚上睡觉易手脚心发热,早上睡醒口干、喉咙痒,还有咳嗽、鼻塞、便秘、腰酸、少气懒言、气色差等症,甚至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反复出现呼吸道疾病。其实,这些都是肺气阴虚的症状!中医常讲,肺为娇脏,与外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氧气交换,最易受伤。但肺主一身之气,全身血液也流经于肺,又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长时间受损,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全身遭罪。
1初夏气候变化,更伤肺肺有四怕:怕寒,怕热,怕燥,怕脏。春夏换季,寒热相交;阳气上升,容易燥热上火,空气质量又差。呼吸之间,就非常容易损伤“娇嫩”的肺。
轻则出现口干舌燥、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时间久了,就易造成头晕上火、盗汗失眠、气短懒言等;
若不及时调理,肺气、津液不断耗损,肺脏就会失去润养,形成肺气阴虚。不仅肺的自我修复能力会急剧下降,而且对外界的细菌、病毒、尘螨等有害物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进一步降低免疫力。
此时,肺脏不断受到外界有害物的侵袭,又无力修复,肺功能只会越来越差,不仅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还极易发生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病症,甚至诱发肺癌。
肺脏受损,累及全身肺主治节,也就是说肺气有调节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作用,一旦受损,可累及全身。
肺虚津亏,可致脾气虚,出现腹胀、便溏、胃口差、脸色萎黄等症;也可引发大肠燥热,出现神疲体虚、黄痰、便秘等症;亦可致肾虚,有腰膝酸软、喘息等症;甚至累及心脏,影响血供……长期如此,极易陷入恶性循环,影响整个机体的运行、修复功能。
三类人群,养肺护肺刻不容缓◎如果每到春夏换季就会出现口干舌燥、鼻炎、过敏、哮喘等,说明肺脏已经受到侵害了;
◎如果您已经出现咳嗽,特别是干咳、气喘、喉咙有痰、声音嘶哑等症,就说明你的肺脏已经出问题了;
◎对吸烟者、二手烟人群来说,有害物质更易沉积在体内。如果您深呼吸后憋气,憋不到30秒,说明心肺功能已经下降了,当下就该戒烟护肺了!
肺气阴虚,其实是津液消耗过度,肺脏失去濡养而导致的。春夏换季,人容易燥热烦闷,如果大量出汗,很容易带走人体的津液,伤及肺脏;若伴有抽烟、熬夜、喜食肥甘厚腻等习惯,更是会加大津液的损耗。
中医认为“燥则润之”,春末夏初,养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但若滋补过于激进,反而加重脏燥津伤、阴虚火旺等症,更伤机体,适宜慢调理。
但如今,花粉、空气污染不断,肺脏的气体交换功能受阻,需润肺、清肺同时进行,才能促进肺脏的自我清洁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肺功能。
对虚症或慢病的调理,中医膏方也有独特优势,其性味平和安全,以图缓治收工,循序渐进,能从内而外滋养五脏,改善体质。就连慈禧太后晚年多种慢病缠身,也经常用膏方进行调理,口感好,吃起来也方便。
清代宫廷御方中有一款特别针对滋阴润燥的膏方——玉竹草本膏,三代御医之后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刘坤在宫廷配方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病症与经验。在滋阴润肺清肺的基础之上,兼顾益气,有气阴双补、调和五脏的功效,而且临床效果也非常好。
1玉竹:滋阴润肺、补气清肺玉竹,归肺、胃经,有滋阴润肺,补气清热,生津止渴之效;又因其补而不腻,可补益五脏,滋养气血;且有抗氧化功效,可调节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久服可远离疾病。
因此,常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虚劳发热等症,也更适宜体虚、内热、免疫力低等易发或已发呼吸道疾病患者。
优质玉竹,切片呈黄色或淡黄色,质地较脆,用手可掰断,味微甜。
百合:清肺养肺,清心安神中医认为,燥邪会造成肺脏累积毒素,易咳易喘,而百合有清肺养肺、镇咳平喘、清心安神的功效,可改善肺部功能,抗击并排出毒素,缓解症状。
现代研究也发现,百合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生物碱等多种营养素,有很好的滋补功效,是清肺养肺的必备佳品。
但中医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仅有玉竹、百合两味“君药”还是势单力薄,远不足以协调机体,调和肺脏与其它脏腑,且古今生活方式差异大,若一味沿用古方,未必适用。
因此,李刘坤主任又在宫廷配方的基础之上,结合40多年的临床经验,改良配方。
甜杏仁、紫苏籽、桔梗,归肺、大肠经,为“臣药”,可润肺平喘,降气化痰、利咽止咳,又能润肠通便,改善肠道;
桑叶、薄荷,归肺、肝经,为“佐药”,可清热解表、疏散风热,又能宣肺润肺、平肝明目,对调节情绪,稳定血压也有一定好处;
甘草,归心、肺、脾、胃经,为“使药”,可调和诸药,又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健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