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家、人文学者的身份涉足金融史,赵柏田先生可称当今第一人。年春夏之交,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读了他的《枪炮与货币》,大感相契,即着人四处寻访,得知他生活、工作在宁波,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作家,更以洋洋一百余万言“在公共遗忘处书写一个国家的记忆”的“中国往事三部曲”引发读书界热议。是年7月,柏田来京,在中国银行总行大楼的初次晤谈中,我惊讶于他对近世中国金融业和金融精英的熟稔。柏田还兴致勃发地谈到了他在现代性转型主题下的金融史研究和写作计划,他的架构宏大的“中国现代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也谈到了这部当时已着手进行的张嘉璈传记。
20世纪初中国现代银行业的诞生,既宣告了传统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的终结,也展示了中国经济抵制外国控制的努力。民国初年,以中、交两行为主干,“南三行”“北四行”等商业银行为补充的金融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其影响还深入广袤的农村腹地。中国自有现代新式银行业起,金融机构便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工具。现代银行业在20世纪初叶的崛起与变革,促成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同时也使整个国家驶上了现代性转型的轨道,像中国银行这样的当代国有银行的前身,也在那时候初现雏形。中国银行的前身大清银行在清末最后十年的创立,以及它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中央银行所取得的成功,所传达的正是走出帝制的中国对现代性的吁求。
如此长足进步的取得,自然离不开陈光甫、叶景葵、宋汉章、李铭、张嘉璈这批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用金融史家程麟荪教授的话来说,这批银行家和职业经理人,可称是“近代中国的商业领袖”。不止于此,他们还是引领整个时代转型的“文化英雄”,本书传主、中国银行业之父张嘉璈,即是其中的最为杰出者之一。
我私心倾慕于张嘉璈这个前辈,不只因为他品行的“高、洁、坚”和炉火纯青的专业水准与职业精神,也不只是因为他在中行改组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后,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全方位改革,“定屋基”“立屋柱”“打图样”,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位前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的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这一代银行家的魂魄所寄:建立不依赖于外部的、独立的金融市场,培植进行金融交易、执行金融契约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最终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有了这种精神的观照,即便是在战时他离开金融业担任政府公职期间,也依然舍身忘我,与国家同进退。
一部中国商业史,近世之前,向来没有大公司。几千万元的资本,千百人的股东,这种“巨无霸”式的组织只有晚清的招商局具此规模,但因它披着官督商办的外衣,仍非现代化大企业。没有大公司的企业组织,就兴不起大的实业计划,也无法助力国家建设。张嘉璈服务中行二十三年,其一大功绩在于,从中国银行开始,中国有了这种健康运营的大公司的企业组织,而他于中国金融业更重要的贡献是,他在创立大公司的同时树立了道德和纪律,改造了金融界先前的腐化空气,避免或减少了金融风险,更为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培植了一批新人。“商业的道德,正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高度”,这是他身为近代金融组织创始人的卓越识见,近代中国的银行和银行家们在社会责任、经济伦理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现代性”实践,于当下中国也不无镜鉴。
昔年,我的硕士论文导师厉以宁教授曾有言,经济学乃是一种启蒙。在某种意义上,与同时代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一样,张嘉璈他们这批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所做的也是带有社会启蒙性质的工作。
《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作为张嘉璈的国内首部传记,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财政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参互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个深受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熏陶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生动再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的创新和活力,楬橥了这一代银行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人无精神不立”,这部张嘉璈传记,正因为立起了精神的旗帜,有了文章的“义理”,方能纲举目张,引人入胜。这实有赖于作者对中国银行及近代多家银行历史档案的详尽而细致的研究,有赖于他多年的非虚构写作经验和独特的方法论,也离不开他多年来在现代性转型视野下对中国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和经济史一以贯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