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物质充裕、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但同时,我们也许也生活在最焦虑的时代,日益急迫的生活节奏、无处不在的社会比较、铺天盖地的各种压力,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煎熬,尤以中年人为甚。随着年龄渐长,我们组建了家庭、事业开始迈入正轨,却突然发现周边那些一起成长、求学的人纷纷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中的有些人开始进入加速跑阶段,将其他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每一个抬头向前看、而非低头享受手中幸福的人,都不免产生焦虑和紧迫感,想要赶紧给自己充点电,想要自我改变和提升,想要追上其他人的步伐,甚至想要领跑某个赛道。但如何自我改变和提升?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何在?也许是因为,用错了方法、发错了力。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精选¥59.2¥59.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周岭在《认知觉醒:开启改变自我的原动力》一书中为读者分享了他的自我改变历程和心得体会,他在书中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大意是读一本书的时候不要在意自己是否读懂了整本书,而应该体会这本书中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点,这个触动点可能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一个方法,或者只是一句话。如果一本书能够让自己因为这一个点而有所改变,那这本书就已经物超所值了;至于我们是否记住了作者所呈现的完整知识框架、是否理解了作者的独特见解,这些如果无法为我所用,那就没那么重要。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花费了很多时间记笔记、做思维导图,但效果并不见得有多显著,原因便在于,没有找到那个触动点。触动点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集中于舒适区的边缘,想要不断扩大舒适区,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舒适区边缘的节点不断吸纳别人的闪光点,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让自己去适应或模仿别人的舒适区,更不是让自己的困难区中充满别人舒适区的内容。这个“舒适区边缘理论”正是《认知觉醒:开启改变自我的原动力》这本书让我最有触动的一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3074.html
01舒适区边缘理论是什么?
《认知觉醒》提到了能力成长的一个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想要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但很不幸的是,通常我们的行为总是与之相反,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总是会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以至于总是在困难区里受挫;但在实际行动时却又趋易避难、眼高手低,总是停留在舒适区,以至于经常一无所获。所谓的舒适区边缘,也即拉伸区,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相似之处。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在个体现有的水平与可能发展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为了给教师和家长以指引,告诉教育者如果想要学生更快成长,就需要给予学生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这样既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至于让他们因无法完成而受挫,也即平时所说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水平。当我们离开学校之后,甚至当我们还在求学阶段的时候,很多时候并没有其他人会针对我们个人的情况进行“最近发展区”的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为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最近发展区如何找?按照《认知觉醒》中提到的舒适区边缘理论,去寻找让自己稍微不太舒适的区域吧,只有离开才能将自己“拉伸”到更大的困难区中。02如何利用舒适区边缘理论选书及读书?
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却鲜有收获?原因也正在于所读之书没有处于认知圈边缘,或者读书的方法没有延展边缘区域。从选书开始,有些人会通过向他人索要书单或者查找各种排行榜上的高分图书入手,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本被他人盛赞或强烈推荐的书籍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一字不漏地读完,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认知舒适圈存在很大的差异,别人的好书未必适合自己,更有很多高分书籍的领域可能与我们的现有认知圈相去甚远,硬着头皮看只是在困难区里浪费时间罢了。对一本书的最大尊重,不是通篇读完,而是掩卷后有所思考、有所行动。再说读书,有些人戏称自己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读书的快乐主要集中在买书和拆书的环节,真要读起来,反而觉得很是疲累。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给“读书”这件事施加了太多期待。如果用舒适圈边缘理论来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触动点,寻找那些让我们心中一动、眼前一亮的内容,同时还能将这些点与我们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从而扩展现有的舒适圈。正如《认知觉醒》中所讲的,“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读懂?最简单的两种方法:首先看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能否把道理跟一个外行人讲明白;其次看是否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许是每日实践,也许是在关键决策时发挥智库的作用。如果一本书中触动我们的地方都能真的变成我们认知圈的一部分,那即使这个触动点再微不足道,对于个人成长而言,也是重要的联结点。03“边缘”才是自我改变的动力源
除了知识存在舒适区边缘之外,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还提到了不同的舒适区边缘,例如学习或工作难度、精力或意志力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太简单或太难的内容都会让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学着学着就走神了;工作的时候也是一样,很容易完成的部分和很难完成的部分总会让我们想要“摸鱼”,有些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觉得倦怠了,“整个人废掉了”,多是因为长期处于舒适区让人丧失了改变的可能性,这时就需要那种稍微有点挑战性的工作才能让我们觉得充满干劲,这就是难度舒适区的边缘在“拉伸”我们的能力。还有很多人是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进行自我“充电”,最容易感受到的是疲劳,经常需要给自己“打鸡血”才能撑住,这种自我提升靠的是强大的意志力。但意志力并非无限的,刚好相反,意志力也需要消耗能量和认知资源。这时候,舒适区边缘理论也同样适用。当我们感到疲劳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处于困难区了,硬撑下去的效果非常有限,不如换个方式放松一下,例如做做家务、简单运动一会儿,让精力恢复到舒适区之内,再努力冲刺。作者在书中极力推荐了“番茄工作法”,这种方式通过“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方式来强制精力恢复,能够让精力下降的速度变得更缓慢一些,值得尝试!04结语
每到年底时,大家都习惯总结前一年的得失,所以每一年的开始都是我们疯狂立Flag的时候。看到别人充实而奋进的一年,我们会焦虑;看到自己忙碌却似乎没什么变化的一年,我们会困惑。《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一书针对的便是这种焦虑和困惑。作者周岭在开篇时提到,自己在36岁前一直是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过着舒适无忧的生活。直到看到自己的身边人似乎改写了命运轨迹,才开始惊醒,开始问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之后的他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写每日反思,想通了自我改变的底层逻辑。除了舒适圈边缘理论外,《认知觉醒》和作者的经历触动我的还有一点:行动。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很难改变,在于“知易行难”,看完书、浏览完书评、点赞收藏,这些并不能被称之为“行动”,充其量不过是我们在舒适区里的一次伸展。真的想要改变的话,不妨向外多走几步,走到舒适区的边缘,那里才能真正拉伸我们的能力、生活和世界。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