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迄今为止浙江派遣了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在派出医疗队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人数位居前列。他们冲锋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与病毒鏖战。2月14日,浙江第四批援武汉医疗队医院集结出发。浙大二院护士长吕敏芳为院内一位年出生的小护士写下诗歌《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用年轻的身躯/担负起这个时代的重任/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逆风飞行,披荆斩棘/孩子,等你归来!”诗歌情真意切,泪水中涌动着大义,牵挂中昂扬着斗志,这也是誓与死神搏斗发出的呐喊!一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医生护士就是战士。2月17日,湖北省荆门市刚刚降下一场大雪,整个城市白雪皑皑。这是浙江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抵达的第6天,医院(北院区)的一层病区,仅仅用24小时建起了一个ICU,已收治20多名危重患者。就在这支医护队伍中,有35名来医院的医护人员,其中11名队员组成了“男护士团”。14日中午12时,ICU护士卢州完成一切准备,进入收治了两名患者的负压病房。与他搭档的是王昊囡。为了让护理工作更为精准,护士们必须熟悉每位患者的状况,但是患者的既往病史、身体状况等资料并不齐全。“我们根据有限的病例资料顺藤摸瓜,逐一向他们的家医院了解情况。”卢州和王昊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拿着纸笔一一记录。这天下午,一位症状相对较轻的女性患者向卢州和王昊囡示意。由于患者带着氧气面罩,医患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眼神和默契。卢州很快明白了她想喝水,得到医生许可后,卢州小心翼翼地取下患者的氧气面罩。可是,喝完水后患者不愿戴上面罩。一旁的王昊囡见状,连忙上前配合,用手势和语言向患者解释,如果不继续吸氧很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患者离开面罩的时间不能太长,我们俩争分夺秒,费尽心思地劝说。”好在一两分钟内,他们成功说服患者戴上了面罩。“这就是前线ICU,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卢州说。年出生的ICU护士梁寅,是这支“男护士团”中的“大哥大”。当日下午4时至8时是他的第一个班。全套防护服装备的穿戴十分耗时,梁寅足足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达病区。梁寅的第一个护理对象是位60岁的危重症女性患者,他每隔一小时给她抽血化验,以此作为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原本最为熟悉的抽血动作,此时异常艰难。“由于防护服过于笨重,我的动作变得迟钝。”梁寅说,在层层防护之下,他的视觉、听觉、触觉都不灵敏。尽管之前做了防雾处理,但他的护目镜上都是水汽,要看清患者的血管都吃力,两到三层的手套让手指不再灵活,还有厚重的整套装备,让他在遍布监护设备的ICU里走动要格外小心。一边是变得迟缓的行动,一边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重症监护工作,这对ICU的护士提出了挑战。晚上,指针指向11时,ICU护士刘康的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3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