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九的三个提问

方迪,北京人,出身军人世家,先是在美国就读某大学的新闻专业,其后又继续于某商学院深造工商管理,即将硕士毕业。

现在最令方迪头疼的,就是毕业论文,她不是没有才华,问题是现在根本找不到论文的主题方向。

一帮昔日中学同学的异国造访,暂时中断了她的焦虑,方迪带几个同学去了老九的餐馆聚餐,江湖义气浓重的老九,自然免了方迪的单。

方迪是个有原则的人,她其中的一个处事原则,就是不会占任何人的便宜,哪怕是再熟的人。所以她第二天过来,坚持要给老九结昨天的账。

老九有自己的风格给方迪免单,没有错。方迪有自己的原则坚持结账,也没有错。不过老九此时并不纠结这些人情世故的小事了,他也没有时间在意,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一改前段时间的消沉,开始忙碌的运转起来。

方迪对突然在厨房像搞试验,说要自我革命的老九有些诧异,然而紧接着,老九魔怔般的问了方迪几个问题,更让方迪感到云里雾里。

老九一问方迪,现在最想什么?

此时的方迪,当然想的是怎么选论文主题?怎么写论文?怎么硕士学位毕业?

老九脱口反问,怎么不想大一点,想博士,想校长。

方迪顿时给问住了。

这就是当初叶子农反问老九的口气,当时困惑的老九说自己想守住祖业,赚个万美元就心满意足了。叶子农同样也是问他,既然认为想管用,干嘛不多想点,想个亿,1万亿。

叶子农这个反问推理出来的逻辑就是,想是不管用的,因为想是空洞的。你要得到任何东西,就要研究你当下具备的条件,研究条件实现的可能。只有条件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只有条件的‘因’才能产生条件的‘果’,才有实现的可能,才是实现的规律。

方迪为什么头疼论文?因为她之前只是在空想,这时的‘想’对于写出论文是不管用的。而要写出论文,是要去寻找、研究自己当下、周围具备什么存在的条件,以及研究这些条件可能会实现什么结果,如此,才有实现写出写好一篇论文的可能。

老九二问方迪,就物质生活而言,现代人过得好还是秦始皇过得好?

方迪回,当然是现代人过得好。

老九又问,那么现代人比秦始皇幸福吗?

方迪秒回,那怎么比,人家是君临天下。

老九的结论,那看来物质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比别人强才幸福。

方迪又一次愣住了。

叶子农之前也曾问过布兰迪,人是什么?

布兰迪当时回答,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也许并没有错,因为多数人都认为这就是人的本性,可是怎么趋利?趋多大的利?什么时候趋利?又怎么避害?避多大的害?什么时候避害?

所以趋利避害并不究竟,而在叶子农看来,趋利避害更接近究竟的解释是——我要比你强。因为人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人,社会中的人,而人群和社会的生存和竞争逻辑,就是丛林法则。

生存的世界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只存在着一定量的资源,人的竞争就体现在自己能最大化的占有资源上,所以人的感受是比较出来的。你多了,我就少了,我就不开心不幸福。你少了,我就多了,我就开心和幸福。

我要比你尊贵、富有、荣耀……归根结底是我得比你强,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原动力。

叶子农关于人性的阐述,曾让老九为之惊叹,曾让布兰迪为之惊叹。现在老九的转述,同样让方迪为之惊叹。

老九三问方迪,是手擀面好吃还是机器面好吃?

方迪犹豫着不敢回答了,在老九的追问下,才谨慎地说,手擀面好吃。

老九反问,那你擀个面给我看看。

方迪回,自己当然不行。

老九的结论,那就是说,手擀面之所以好吃,本质并不在于手擀,也不在于谁擀,而是要符合好吃的手擀面的条件,条件是因,好吃是果。如果那个好吃的条件,不用再拘束在人上面,那么是否就可以用机器了呢?如果用了机器,不仅更精准,可量化,而且成本会无限降低。这就是好吃的面的实相吧?

方迪再一次吃惊。

老九连续的三个问题,已经完全颠覆了方迪的认知。这才说出来与叶子农的问道历程,老九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现在之所以像搞试验似的折腾,就是有了一个大概的餐馆发展方案。

而方迪是学工商管理的高材生,老九正是要请方迪从另一个角度来给出些参考意见。

方迪这才从不断地惊讶中回过神来,才明白老九的真正用意。

二,方迪的论文选题

方迪不仅漂亮,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聪慧的人。

尽管她在吃惊中懵懂地答应了老九,等餐馆的方案出来后,自己帮忙做些参考。但当她离开老九的餐馆,一个人安静下来开始思考后,她突然觉得这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自己答应的太早了,那是个愚蠢的决定,只会显得自己自不量力。

为什么方迪做出如此的判断?

首先,如果是老九在没见叶子农之前,那么老九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老九本身能量的显现,是老九的经验和思想的外延。根据自己对以往老九的认知,他即使做出来一些方案,方迪还是有自信可以给出一些参考意见的。

但是如今呢?就在刚刚,老九问了她三个问题,她一个也没答对,而且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而老九的每一个答案,都说的她口服心服,甚至颠覆了自己的思想。

不仅如此,从老九口中讲出的“见路不走”、“见相非相”、“如来”、“实相”,这些高深莫测的词语,完全不是现在自己的能力能够认知和理解的。

那么老九远超以往的能量,是源自哪里的呢?

毫无疑问,正是源自于叶子农。

这样一来,老九将要出炉的餐馆方案,就绝不会那么简单了,因为他不是老九的能力外显,而是叶子农能力的外显。

叶子农是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能量?别人也许不知道,但方迪正是叶子农调查报告的第一人,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叶子农的不简单。

叶子农曾经利用双轨制,一年就赚取了万;叶子农是让石油大亨罗家明都钦佩的人,他的“见路不走”更是让罗家明认为超过50万的价值;就在不久前,叶子农花仅仅了2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操盘了一个万美元的跨国商业项目。

这就是叶子农的能力,而此时老九的方案,就是建立在叶子农的能量之上的,那么这个方案的成功几率,就是以叶子农的认识能力为后盾的。

如此一来,这很可能就是老九餐饮生意的转折点,是老九从亏损到盈利的转折,是老九从失败到成功的转折。

方迪立刻有了自己的判断:第一,决不能事后看方案,那样显得自己无知;第二,决不能当一个默默的旁观者,要成为一定的参与者。

这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论文的‘因’吗?她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这就是自己论文的最好选题。

于是整理好思路后,方迪马上电话联系老九,她要争分夺秒地把握住这个机会。

三,缘起“见路不走”的方案思路

老九面王的斜对面,蓝星咖啡馆,老九与方迪相对而坐。

方迪简单说明来意,一是表达自己的自知之明,二是以请教的身份来了解老九的方案。

老九开始拿着跟叶子农谈话的记录心得,分享自己的思路。

叶子农曾对老九说,为什么提出“见路不走”?因为多数人虽知道实事求是,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实际操作,所以“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本,是实事求是的操作层面阐述。

见路不走,就是要你解放思想,做任何事情都立足于因果律,不唯形式论,不是非要与别人不一样,也不是非要与别人一样。

就老九自己的餐馆生意而言,他的祖传手艺一直是手擀面。到老九这一辈,老九也是有事业心的,因此,他想象经过一番整顿后一定能做大做强,于是把店面装修的豪华高档。

可是最后的结果呢?结果就是老九硬生生把4家连锁店的生意,做到了只能维持一家店,而且还是亏损状态。老九之前怎么都想不通,明明是费尽心思经营的,明明自己的祖传手艺还在,可是生意怎么就一天不如一天呢?

经过叶子农“见路不走”和“因果律”的点拨,老九才恍然大悟,自己想当然的经营思路完全就是死胡同,面馆的招牌是手擀面和几样家传菜。但是因为老九的装修豪华,吓走了大众消费者;而有钱人山珍海味都吃过了,也不会天天光顾面馆。没有了顾客,饭店还谈何盈利?谈何做大做强?

因此,老九如果想改革自己,首先就是要遵循自己的面的“因果律”。既然手擀面好吃的条件并不一定是人工擀面,那么就可以考虑用机器代替人工,机器一旦用上,不仅好吃可以标准化,这个好吃的面还可以规模连锁化,这不就是自己梦想的做大做强吗?

而老九现在的思路,就是把餐馆的生意定位为普通大众消费,餐馆的选址、装修都要根据这个定位来设计和布局,餐馆主打的招牌,就是手擀面和家常菜。

餐馆要做成连锁的关键,还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和流水线化,那么,就可以用模拟人工的机器来取代手工擀面,用半成品的菜品生产车间来取代厨师。

这样,这个餐饮的生意就可以无限放大,而这个放大的可能,就是老九的祖传手艺乘以最大的市场系数,可以锁定一个或多个城市的连锁经营。这种连锁经营模式,老九的初步思路,是可以设置成一个加盟形式的赚钱机制,这就把社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了。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老九的第一步目标,就是准备先占领国内的北京。

简单说,老九将要改革的方案,是以老九自己的手艺和财力做支撑,以叶子农的思想作为后盾的。

此时的方迪既吃惊又赞叹,更加确定了自己之前的判断,幸好自己的嗅觉足以敏锐。她向老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就以这个餐饮的方案主题作为论文的选题,并且请求来老九的餐馆实习。老九爽快的答应了。

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方迪开始对自己的论文和实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未完待续。感谢您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