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亚洲第一灯塔”指引海航百年
位于“省尾国角”的惠来,自古是军事重镇和重要航道,至今保存着明清两代的许多古炮台、烽火台、古灯塔遗址;惠来还有“3奇”:奇鱼(拜鱼民俗)、奇泉(海角甘泉)、奇景(空中楼阁),至今仍使人称奇。而这一切,无不与海洋有关。今天,这里新建的风力发电厂和古炮台相守,将建的5万吨级深水港与老航标相望,使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跟建设海洋经济结合起来,使惠来的文化格局找到了独特的定位。 时空透视 海角小县的文化形象 在揭阳市惠来县采访的两天里,有两幕场景让我们怦然心动: 场景1:苍烟落照当中,明朝就开始守望海面的古炮台正见证1段新的历史。就在它的脚下,几十辆大型卡车络绎不绝,现代化大工业的基建工程正在此处大张旗鼓地进行。而附近建成的风力发电厂的22根风轮正在暮色中从容旋转。与此同时,古炮台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场景2:在海角伫立了125年的“亚洲第一灯塔”也将目击离它不远处的靖海港产生一次质的奔腾――1987年建成的500吨级码头将要淡出历史舞台,而今,这里将兴修5万吨级的深水港。相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把这里作为物质储备港,相信建成后的靖海港将重新体验郑和时期的光辉。 我们发现,在惠来,历史文化的记忆与资源,总是和最新最前沿的经济建设形影相伴。我们不由想问: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可行的么?海洋经济与历史文化传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么?现代化大工业与物流将会让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走向何方?有些历史遗址或许还不能称得上是文物,但确切凝结了几代人和一个村落的感情与记忆,它们的命运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改变?由于有了这些疑问,惠来,这个位于“省尾国角”的普通县城走进了《广东历史文化行》关注的视野。 平心而论,惠来的许多历史遗存其实不都是具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包装与策划的重点放在其与现代海洋经济相邻相伴相结合这一点上,却实在有足够的新意。现代文明已使许多地方变得枯燥,而风轮和古炮台的相守,老航标与新港的相望,却使惠别开生面,使一个小城市的文化格局与众不同,找到了它相对独特的定位。 惠来的实践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意味之地:传统文化可以是海洋经济的源头,而海洋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经济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的1景。二者共生,互惠互利。 关于海洋文化的讨论始终是中国文化论坛上长盛不衰的话题之一,新型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环。而广东,有着中国最长的海岸线,潮汕地区正是中国海洋文明最早发育并发展得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带,因此自然而然地最具发言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惠来或许可能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标本。这对一般被定义为大陆文化代表的中国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惠来的决策层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他们已开始思路清晰态度积极地盘点与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并自觉地把这些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建设符合惠来实际情况的海洋经济结合起来。他们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三个“如何”作为思路与:如何在扎根历史中发掘资源,如何在现实发展中开发资源,如何在未来探索中拓展市场。 如果这三个“如何”都能找到比较完满的答案,那末从中获利的就将不仅仅是惠来一个地方而已。 目击 风轮相守古炮台新港相望老航标 踏上惠来的土地,正值暮色笼罩的冬季,这片在历史上屡有台风和流寇为患的海角之地在层云疾风中静默着――江山照旧,水石如昔,从表面上看,百年风云流转,仿佛并没有让这里产生甚么改变。引导我们前行的,是县委副书记李文升的热忱。他一路上口说手比,要让我们相信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以一种崭新的思路经历史无前例的变革。 古炮台: 风轮侧畔安然伫立 左河右海,溪山回环,这是惠来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沿盐岭河前行15千米左右,出现在眼前的景象让心犹存疑的我们精神为之一振。远处是腾波起浪的南海,可以看到海滨有22根风轮从容转动;近处是繁忙的工地,大型卡车络绎不绝,而在工地一侧则安静地伫立着我们专程前来探望的明朝炮台――神泉炮台。登上略有些残破的砂石城墙,眺望波涛浩淼的海面,大家不由得慨叹“凄凉”。我们早已不依托这样的炮台巩固海防,可正是由于有这样古老的城墙存在,才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宝贵的家园。据介绍,这样的炮台在惠来还有5处,即澳角炮台、溪东炮台、赤澳炮台、资深炮台和靖海港口炮台。这些炮台均有厚厚的夯墙,上有城堞、人行道,而澳角炮台上还有民国七年日本军舰留下的炮洞。 李文升介绍,将来,风轮发电一定能够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他笑言,这些风轮取得产值的速度比印人民币还快,而二期工程还在筹建当中。在现有计划里,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厂将以古炮台为历史背景,现代大工业与历史文物既成观照又有结合。或许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恰如其分地告知我们:强国富民才是最根本的防御之道。而以历史资源为背景发展现代化大工业,不正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么? 烽火台: 登台远望海山苍茫 由于惠来自古是军事重镇,明清两代遗留的军事设施在田野平畴中都可以寻见一二,最值得一提的是惠来尚存的22座烽火台遗址。县志记载,原来惠来有烽火台37座,大多是清代康熙年间修筑的。因长时间无人守望,有的已化成坟起的黄土,而现存的也大多散乱散布在田野当中。 在一片番薯地中发现了1座烽火台。它高5米左右,用土堆夯成。登台远望,四周海边丘陵地貌一览无余。先人曾于此看守家园。据介绍,惠来的22座烽火台遗址是明清时期海岸烽火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灯塔: 国际航道“亚洲第一” 县城东南23.5千米处,有靖海镇和神泉镇并立。靖海镇建城于明嘉靖210八年,因地貌如象行,故别名“象城”。古城门仍旧保存完好,镌有“江山永固”4字,沉烟落日中遥见城围蜿蜒。城墙有1503米长,平均约4.2米高。镇中有宽约1米的老街,人行其中,恍如时光倒流,有白叟黄童坐立于巷陌,昏黄灯光如人世间的温情照亮青石板路,也照亮人们回家的匆忙脚步。 和老街怀旧气氛相对照的是矗立于海角石碑山的航标灯塔和灯塔守望着的行将开工修建的靖海港。石碑山由于位置显目,历来是海上航行和渔民归航的重要标记之处。石碑山灯塔,1879年始建,后又陆续重建。看到的这1“亚洲第一灯塔”高33米,射程18海里,尽收海角天风于眼底。而灯塔之下的航道100多年之前就被英国人定为国际航道。 这片目前依然宁静的海域,行将开工建5万吨级的深水港。现藏于县博物馆的鲸鱼头骨化石告知我们,这里曾是一片鲸游鲵潜的深海,而故老相传,这里也曾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物质储备基地。天然资源与人文传统的优越结合,令李文升对这里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假以时日,这里必可以成为一个极其白癜风原因重要的物流通道。 铭湖岩: 怪石林立如狮如象 惠来有一首至今传唱不衰的民歌,叫做《溪纱竹》:“砍不尽溪纱竹,担不完青坑栗,割不尽青陂草,唱不完头屯曲。”可见惠来的自然环境之佳。 身临其境方知歌中所唱真有其事。出县城15千米,入铭湖村,缘溪行,车行过夹道修竹、良田美池,近山窝处可见铭湖岩。岩前有3块天然巨石构成的石门。进门后只见怪石林立,如龟如蛇,如狮如象。岩上有历代摩崖石刻,最显眼处是明洪武年间所题的:“岩穴神仙宅,山门向顶开。白云闲不锁,留与鹤归来。”当地人说,炎夏之时往巨石上一躺,起坐见白云,确切使人有仿若神仙之感。进门一箭之地有香风洞,供着菩萨,在海风吹拂中,梵唱隐隐传来。循声暗访,才发现庙宇的后殿是一整块巨石,长15米,宽10米,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使人见而忘俗。在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惠来支部就以此地为秘密活动场所。 惠来多岩,除铭湖岩一处,还有普陀岩、百花岩和仙井岩。车行途中只见海岸线以西,滨海丘陵地貌随处可见。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花岗石资源,目前探明的就有2700万平方米,除用作旅游资源以外,用作工业开采,产值也十分值得期待。 神泉: 海角古镇甘泉泽民 大约800年前,惠来的著名古镇之一神泉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而不像如今和周围连成整片陆地。但是在海边沙滩上竟然发现有一口泉眼,听凭潮水涨落盐卤浸泡依然甘甜非凡,成为海角的1大奇景,也惠泽一方渔民。公元1553年,这个原来叫做“神前”的地方正式更名为“神泉”,可谓“城以泉名”。 见到,这口以出水甘甜著称的泉眼照旧没有丝毫枯竭的迹象,泉壁砌石,护栏围着一泓神泉镇曾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泉”,而600年的人文遗存更使这里别具风情。泉旁有亭,名为甘泉亭,原建于清乾隆10七年,1979年为台风所毁,现立于泉边的甘泉亭为1980年修建。在一根亭柱上,又发现颇可玩味的1景――一副独脚联: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同行的人介绍说,相传此上联是惠来历史上著名的神童苏福所作,由于仄平镶嵌独特,又与神泉奇景奇妙结合,所抒发的情怀境地也相当高远,因此几百年来难觅可对之句,成为彻彻底底的独脚联。乡间传言,当年郭沫若来此地也特地为之沉吟很久。郭沫若的这1经历使这个孤联之难对得到了一个相当权威的注解。 亭中有立石,走近细观,是《神泉亭塔碑记》,井、联、碑、亭由此联成一体。有记载明言“到惠必到神,到神必观泉,观泉必赏联”。 关于神童苏福,李文升告知我们,他是神泉镇人,生于明洪武4年,在他13岁那年的春季,当地府县以神童推荐他以征士的名义遥涉江河赶往南京陛见朱元璋。朱元璋因觉得他年纪太小,不便在京进修,便赐金与粮遣返,嘱咐其长大后再为朝廷出力。苏福便踏上了归程。当地人对苏福路上的遭受有许多传说,最联贯的一种是说苏福途经浙江濮州驿时,由于当地爆发痢疾瘟疫,而苏福又恰恰掌握了医治痢疾的良方,便滞留当地为百姓治疗,大有成效。自己却由于劳累过度而染病,医不自治,不幸命丧他乡。朱元璋听到苏福去世的消息,扼腕不已,颁旨厚葬。惠来知县便在惠来马东山山腰为苏福营建了衣冠冢,这一堆小小的黄土至今犹在。 当地打算专门修一条路,把苏福的衣冠冢和神泉景区的苏福纪念馆连在一起,并组织人手专门搜集苏福遗留在海岛渔村中的种种传闻业绩,汇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让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在荧幕上复活,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个榜样。 李文升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当地对神泉和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神泉古镇的保护计划:准备以神泉为出发点开辟“惠来神泉一日游”线路,拓宽景区范围,依揭神公路建景区的北京大学门,直接沟通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同时便利游客观光;进一步修建、清算泉水,铺设隐蔽性排水管道,保证井水终年甘活,并撤除现有的钢筋护栏,恢复泉水口的原貌;修建神泉和独脚联作者苏福的纪念馆,摆设苏福遗物、研究材料和以神泉为题材的诗赋作品;借《广东历史文化行》先期向海内征集独脚联的下联。 空中楼阁: 浩淼似烟奇景迭现 “沿海东南,滚滚波涛,奇景天然。看烟台北岸,光映渤海;神泉南港,影幻涂田。春风氤氲,舞霄漫漫,空中楼阁物外迁。闻传讯,邀良朋欣赏,常感无缘。其间疑是神仙,正扑朔迷离任卷旋。观画成图幅,高山密树;城村楼阁,骑马游船。若晦若明,乍浮乍隐,曾几何时渺似烟……”这首《沁园春?观神泉港空中楼阁》是清朝惠城老贡生方昌岐看到空中楼阁以后写下的感受,虽未必淋漓尽致,但是有诗为证,也足够吸引我们寻踪而来。 听村民说,春夏之交的神泉港西南奎湖堆海面上空,有时可以见到空中楼阁。当地人喜欢把这类自然现象叫做“金狮围城”,认为是一年好年景的兆头。一旦景成,万人空巷。传说,明嘉靖年间进士王玮为了一饱眼福,特地申请到惠来做县令。 空中楼阁在此地出现频率颇高,多则一年一次,少则数年一次,景物各异,持续时间从瞬间到几分钟与几小时不等。建国以来,惠来就出现了空中楼阁20屡次,比因空中楼阁而名闻中外的山东蓬莱和浙江普陀的出现频率高很多。1984年3月27日,空中楼阁重现惠来,天空中显现出5层古式堡垒、现代建筑群,时间延续两小时。有人录下这奇异1幕,录影带至今保存。最近的一次空中楼阁则产生在2000年3月4日,时间延续了几个小时。 拜鱼: 古老民俗保存至今 神泉港自古是著名渔港,村民大多依托出海打鱼为主要生计,而现在的部份村落依然保存着古老的拜鱼风俗,在船只出海之前,众渔民必聚集到一起,拜上一次捕捞到的鱼,希望这次出海能够得到丰收。拜鱼的民俗至今依然充满着仪式感,必须由领头船只的船长带领大家进行。 由此,惠来“3奇”――奇鱼(拜鱼民俗)、奇泉(海角甘泉)、奇景(空中楼阁)的大观就1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