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从本质上讲,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发病原因并不明确。
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从病理学的角度看,主要特征是炎症、萎缩、肠化。目前,学术界的倾向是将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变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不再使用过去的浅表性等描述,因为,涉及深浅之类的划分,不能反映胃黏膜腺体的数量变化。
引发慢性胃炎的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2.刺激性物质: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环境变化: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5.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等上腹部症状。按病因不同,急性胃炎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2.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感染性因素:进食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的饮食可引起急性胃炎。由于胃酸有强力的杀菌作用,除幽门螺旋杆菌之外的其他细菌很难在胃内存活,因此一般人很少患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的感染性胃炎。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可以感染胃黏膜,从而引起急性感染性胃炎,如合并肠道感染,则通常称为急性胃肠炎。
2.理化因素:过冷、过热以及粗糙的食物,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留体抗炎药,氯化钾、铁剂以及某些化疗药物等都会损伤胃黏膜保护屏障,造成胃黏膜的急性炎症。
3.应激因素:剧烈的情绪波动、严重的创伤、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以及严重的脏器病变或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冒黏膜微循环障碍,导致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溃疡甚至引起大量出血。
幽门螺旋杆菌长啥样呢?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根麻花拖着几条尾巴。
入侵身体的方式也挺普通的,就是“菌”从口入。随着食物,混着饭菜,通过我们的小脏手,就这么进入人体了呗。
公平点儿说,这货还真没想在胃里搞事情,只是它和食物中的尿素相遇,就情不自禁释放出氨和二氧化碳。
这氨遇上水那可是弱碱啊,胃粘膜是谁?生在胃酸中,长在胃液里,遇碱那是分分钟死翘翘的。
胃粘膜被损伤后,释放出炎症物质,于是胃粘膜就发炎了。
这幽门螺旋杆菌只要活着,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氨,自带碱性保护罩,你胃酸再强,也对它起不到什么杀伤力。
长期存在下去的氨,可要了胃粘膜的亲命啊。幽门螺旋杆菌一日不除,胃粘膜就摆脱不了发炎的命运。
慢性患者若不能耐受干姜,用什么来代替呢?
我认为可以用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性热,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其热性比干姜稍逊。
这个药的奇妙之处还在它虽温,服之却不易上火,能导热下行。
朱丹溪言:
“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李东垣曰:
“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膈塞,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他药不可代也。”
在临床上,吴茱萸常与黄连搭配,黄连清胃火,吴茱萸辛热、疏利、开郁,同时佐制黄连之苦寒。
以著名的方剂半夏泻心汤为例,待急性期过后,患者心下痞满得解,仍有隐隐闷痛,可将干姜改为吴茱萸,用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比例大概为黄连的一半至1/6,实践下来,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胃病、烧心、反酸总治不好?老中医养胃小奇方,比吃抗生素还管用
慢性胃炎不要怕,农村菜地的它就能解决,吃上3天改善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
快收藏:就这么简单!慢性胃炎反复,用一个土方煎水,胃病轻松去根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1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