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机器人没有潜意识和意识,而人有。为了更好地生存,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它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如此分工,意识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
进化是一把双刃剑,意识分层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模糊。
潜意识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学习,结果转身就拿起了手机;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就像身后有个影子,它能影响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回头看去一片模糊。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继而影响人生的走向。
模糊,正是人生困扰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
曾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远离“小我”,拥抱“真我”》中提到:潜意识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目前未被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与意识共同构成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行为背后,都有一股难以觉察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来自潜意识。如果把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露出水面的意识就只是这座冰山的一角,水下的巨大部分才是精神活动的主体,这部分就是潜意识,而绝大部分不被道德和法律等社会规范允许的东西就藏在水面之下,伏于黑暗之中。
认清了这种潜意识造成的模糊,我们该如何去消除这些模糊,从而让自己清醒,改变自己的命运。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不幸的是,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而人若不学习,又无力克服本能。这个怪圈使我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必然陷入混沌,若非外力压迫或牵引,我们往往很难跳出。
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付。不难发现,“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消除模糊之于学习和认知的意义,不可不察。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很多人觉得不去抗拒,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自然会过去。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至深。长大后这些痛苦与影响并没有自然消逝,而是深入你的潜意识,造就了你的性格,以至于难以改变。但离开家庭换了环境后,照样是又办法去改变的。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散,你的生活将会舒畅无比。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认知清晰,情绪平和,最终还要行动坚定。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总之,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消除模糊需要主动反本能,所以这必然是一条更难走的路。不过你也无须害怕,鼓起勇气面对就好了。
利用感性的力量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1)凭感觉学习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在《史上最简单的“不读书法”》和《隐形的关键: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这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方法——凭感觉学习。
比如在第一篇文章中他自创了一个“熔断不读书法”。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提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为什么这个电影桥段会让我感动?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段剧情了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文中的触动来自感性,而提问则来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
(2)凭感觉找到人生目标
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感性的力量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问题时,如选择伴侣、确定职业、寻找人生目标等。对于成长而言,很多读者最大的苦恼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很多人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费尽心思地分析什么事情最值得做,最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变得很有钱”或“被别人崇拜”。这样的目标不能说有错,但往往不能长久,也无法给人真正的动力,因为这是理性思维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之后的结果,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比如《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就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闲暇的时候,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