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22名在编在职的特级校园长、51名特级教师,都来了!
在第36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三十而立的浦东新区首次举办“双特”论坛,以智慧激荡的特别方式,呈现了一场浦东教育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奋进担当的思想饕餮盛宴,同时也为浦东4.8万名教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和问候。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的“特”,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是办学治校的前瞻思考、特色培育,是立德树人的深入实践、知行合一,是对教育同行的示范辐射、带动引领。在这场长达4个小时的论坛上,4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走上讲台,聚焦“勇立潮头从心出发”发表主旨演讲。在上海市特级教师李百艳的主持下,4位特级校长和名校园长培养项目学员在微论坛上热烈互动,畅谈“立德树人奋进担当”的切身感受。“双特”的智慧分享,干货满满,金句迭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小布为你呈现“精华版”!
“学校要放弃一些‘权力’,要让学生的‘胆子’更大一点。”
赵国弟(上海市特级校长)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作为学校,为什么要聚焦学生创新?以前,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学习知识,为工业化、标准化时代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重新进行了定义,认为它是“信息、理解以及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如果比较一下的话,前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后者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当然,静态的知识并非没有价值,但动态的知识可能更有价值。
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教师的创新转型。人工智能教师必然会出现,这类教师有很多优点,就是诲人不倦、情绪友好、有问必答,永远不要休息。但它一般教静态化的知识。如果碰到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以及数据整合,它就无能为力了,而这一点恰恰是实体学校去做的,我们教师就要聚焦这一块。
为什么要构建育人新生态?因为我们现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为了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而建设的。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考量是不够的,是以标准化的思维去推动学校建设的。所以校园失去了活性,学生的学习不自主,个性发展不充分,学生自由思想被束缚,由于我们的标化考试,有七成以上的高中学生会在校外补课,学生没有了闲暇的时间,他创新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如何去构建学校新的生态?首先,作为育人新生态基础的学校形态需要设计。要让这所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就要把办学理念以及精神追求融入到学校当中,在保证阳光充分、空气和协调色彩的情况下,学校有神秘感、探索性以及空间可变性。第二,要建设自由平等的文化环境。一个学校如果不能使学生自由平等地陈述观点,学生有想法而不能让他实施,创新是很难谈的。我们的学校要放弃一些“权力”,要让学生的“胆子”更大一点。创新不是管出来的,创新是放出来的。第三,将网络的学习与学校融合。让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增大,只有在选择和自由情况下,创新力才有充足的养分。第四,开创多元思维的实践空间。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确实很重要的,但有它仅仅不够,要注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创新课程上的一体化培养。
“特色教师为教育之水注入原动力”
金卫东(上海市特级校长)
上海市进才北校校长、书记
一个学校的后续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教师队伍身上。如何破解当下对教师的评价难题,我们开始思考特色教师的培养。无论从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还是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要,还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都需要特色教师。立足于校本的特色教师培育,有利于挖掘教师专业发展内生性的东西,克服倦怠的思想,有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为教育工作带来源头活水,打破原有经验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进才北校推出了“一本二分三自”的培养模式,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确立了入格、升格、风格、品格培养路径,致力于打造特色教师,推动教师的成长。特色教师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独立自主,意志坚定,乐观真诚,仁爱扬善。第二是要有专业水平。第三是形成教学风格,无论是理智型、自然型,还是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特色教师要在遵循模仿、选择的基础上定向、创新。第四是要让特色能够稳定下来,这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
“教师的工作,就是在理想和现实间不断徘徊。”
王珏(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川沙中学校长
对教师而言,教学智慧是实践性的智慧。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有时教学经验未必能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师的专业发展常常有两种情况,有的老师工作了二十年,获得了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但有的老师工作了二十年,却只是将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二十次。
为什么熟能生巧这个转变过程变得困难重重?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向经验学习?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并不能由另外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直接赋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由他的行为和环境所决定。有的老师悟性很高,很可能快速的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快速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大部分的老师或许没有这样的悟性,只能在原地打转。因此,把“我从课堂中看到什么”作为课堂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不是“我认为这堂课如何”作为逻辑起点时,教师的思维方式就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有人说教学很难,难在启迪心灵;也有人说教学很美,美在每一节课。教师的工作就是在理想和现实间的不断徘徊。随着新教材的推进,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老教师站在新起跑线上,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教学和对学生的研究从未停止。
“直面教师教育痛点作出努力”
朱一军(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教育要强,首先要强教师,这是我从一个教师培训师的视角,对浦东新区要变成教育强区所作的判断。我们必须在支持教师变强这件事情上,作出我们的努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复杂系统的多因素是相互关联的,要取得效果,需要多种条件综合发力。
浦东新区教师教育的痛点,一是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师的真实需求之间有差距,二是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为此,我们构建了问诊式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模型,研发了课程开发者的自检工具、课程问诊工具、专家诊疗反馈工具、以及分级诊断的标准。我们还构建了层次丰富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以学科带头人领先的学科团队群,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组建学科工作坊群,解决教育教学的难点重点问题。建设以特级教师领衔的教师培训基地群,解决优秀教师的个性化指导问题。此外,还要应因突发需求,随时组建各种专项学习共同体。我们逐渐把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目标,转化为构建各种学习共同体交织的新模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