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可以说战后日本的精工产业在管理方面的精髓,大部分都来自于戴明所提供的品质管理方法,戴明的品质管理已经不是管理中的一个分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管理哲学,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理论知识中的相关方法论,本文仅分享戴明提供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诠释,希望能对我们的管理人员有所启发。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标,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两点: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以上很容被理解为一种对外宣传的口号,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真干,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很难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做到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因为在某一些人看来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如此,但其实越是底层的人才越是如此。这不是歧视,在真实的世界中,一个卖菜的商贩可能会经常面临短斤少两,他会认为所有人都是如此;但一个卖黄金的商家,是绝不允许有这种事情发生的,他甚至很难想象他的周围还会有这种事情。
二、采用新的观念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产品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
当缺乏新观念的时候,企业往往会陷入旧有的竞争格局之中,从而束缚其发展,因此新观念是如此重要,但往往难以实际采用,其原因是旧有的习惯或企业文化使然。
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
改变需要从思想观念出发,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有旧有的传统,特别是价值观和思维层面,因此改善需要做长期打算,需要持续地开展。
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保障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工作源头,因此需要改进系统过程。
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此论点下我们需要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
因为检查不但是出于不信任,而且也是事后检查,缺乏从一开始就能够激励团队的原动力,也没有在过程管理中予以不断优化,因此检查工作的效能十分有限。
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
检查人员如果以发现缺陷为荣,并由此而得到奖励,那么对于操作岗位的员工看来,就可能出现“鸡蛋里挑骨头”,以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受,检查人员必须要精通业务,并与操作人员共同改进工作流程和系统,如此才能形成领导力而非强势权威。
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
之所以强调统一标准,是因为如此的检查才是公正客观的,且是事先申明的,责任到人的的原因是避免已知工作的遗漏,工作重叠是浪费成本,但工作遗漏就可能造成次品甚至事故,这需要高度重视。
四、结束只以低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
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最后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禁止以低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采购低价的材料将会导致次品,返工和不断的售后维护,这将会带来更多的成本甚至是长期成本。
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的原料供应或服务
单一供应商的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相对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多源供应商产品的多、零、散、乱决定了供应商所要面对的采购商的复杂性,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往往单一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会与采购商共同成长,因为持续改善会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类似观点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方面,较大的人员流动性,将很难获得可持续进步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优秀的工人和服务人员并不是很容易获得,相对稳定才能持续进步。
五、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在每一个生产服务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唯有持续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才可持续减少成本开支。
这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