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咏物,可以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题材,同时也是初学诗词者比较喜欢题材。那么咏物诗应如何写?下面就咏物诗词的写作,按我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小聊几句。

一、咏物三境(与或四境)

王国维老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人生三境界,是做学问的三境界,是做任何事情的三境界,那么套用到咏物诗词写作,也可看作是咏物三境界。

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论者。

1、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

老贺的咏柳诗是这样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千古名篇,这首诗确实写的很好,诗的技巧运用也很高超,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后来学习诗词写作的人去体会、学习。但是,若从咏物境界而言,这首诗也只能算是咏物诗词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诗之吟咏紧紧抓住了柳树的形态、特点以及与时令的关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把柳树描绘得惟妙惟肖,准确到位,同时也同时通过形象化——“春风似剪刀”给人以春的活力的象征与美的启示。可以说但就描绘而言,已经说到家了。但缺点也就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简单明快,但余韵不足,余味不厚。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柳树就是柳树。

在古人的咏物作品中,类似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属此类。象这一类的咏物诗词,大多只是简单的或说是单纯歌咏,除此之外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内涵。

写这类咏物诗词,要注意充分抓住所咏物什的个性形象特点,运笔要细腻自然,描摹要生动传神,刻画要精准到位,最好要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某种美好或体会到某种丑恶,咂摸出点什么启示、味道。如果单纯的去描摹物件,弄不好很可能流于近似谜语之类。这点应特别注意。

2、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蝉》诗,大意是说蝉颌下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它生性高洁,饮餐玉露。它的叫声,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因为位于高处,具有高格,所以,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这并不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去看、去理解这首诗,那就坏了,说明你没有深刻的领会到作者这首诗所具有的内涵,诗也就没多少可称誉之处了。其实,虞世南这首诗,其主题是借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居高声远的品质。“居高声自远”,不仅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寓意双关!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这是作者的一种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借助于蝉这个物件抒发出来,吟咏成诗。蝉已不再是完全原来的蝉,而是有了某种象征或拟意的蝉,作者之“魂”已附到蝉这种“肉体”之上了。正所谓山已不再是原来的山,水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3、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合一、托物言情)

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下面再看看同样是咏蝉,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他获罪后在狱中写的。诗的大意是:蝉在秋天里高唱,引来被囚禁的人一片思乡之情。你这一头黑色的蝉影,对着我这头发班白的愁苦之人高吟,让人情何以堪!露重了,所以你很难飞走来。风大了,你的叫声很容易淹没在风中。没有人能相信我的调洁,谁能为我表达高尚的心迹呢。

全诗表面看来是在咏蝉,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作者只是假托蝉这个物,抒发的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可以说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有人,蝉与人象两个难友时时互相倾诉。蝉即是我,我即是蝉。诗采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是蝉;采用双关手法,自颔联起句句写蝉,但句句又都是写自己。“玄鬓影”、“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我”;那“露重”、“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我”的遭际;诗之结尾的蝉之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我们再来看看小李的一首咏蝉诗是怎么写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小李先生商隐的这首《蝉》,大意是清白高洁难免困饥,怨愤之鸣只是徒劳而已。蝉的叫声从白天持续到深夜,在五更的时候稀疏了,快要断绝了,这一树的叶子仍然是那样无情。我这地位地位的小官吏仍然象到处漂流的浮梗,家乡的宅院也已经荒芜,多么想回到家乡过清净的生活啊。幸有你这树上的蝉警醒我,我也是举家清高的。

小李先生虽才华盖世,但因受牛李党争牵累,哪一党都排挤他,宦途甚不得意,一生漂泊远乡,所以,他的这首《蝉》诗充满着孤独、孤高、孤清的情绪。“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一联,说五更蝉声欲断,已经叫不动了,可是找不到一点同情,他是把身世遭遇借蝉来写出。

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相比,小李先生的这首《蝉》诗同样是物我合一,同样是寄发个人身世、情感,但从具体写法上来说,与骆诗又有明显不同。骆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人。而李诗则是前半写蝉,后半写自己,真真正正的是完全借“题”发挥的“感兴”型,“物”只是“我”的引子和情线而已。当然这是从表面来说的,若从暗线而言,全诗都贯穿着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李诗的上下“分写”——上“物”下“人”的这种分割写法,并没有给人以“物我”割裂的感觉,反而显得更加入情。诗通过一句“烦君最相警”,很自然巧妙地把蝉与人联系起来。

类似李商隐这类前半状物,后半陈情的咏物诗词写法,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是更高一层次的,或者也可将其看作是第四境界。因为这样的咏物诗词,需要很好的布置方可做到“物”与“我”的不离和充分融合,情感的描写也更加挥洒、深致、感人。写这类咏物诗词,尤其要注意上下之间的过度关口和连线,否则很容易出现整首诗的“物我”割裂,上下接转出现缝隙。

类似这类写法的其他诗词,比如毛老人家的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最好的例子。词上阕状物写景,下片通过“江山如此多娇”作为引线,很自然地转入个人情感、思想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感兴”,而不再是“雪”这个物件本身。但上片的“雪”的描写正是下片情感、思想的铺垫与发源,也始终贯穿着下片所感兴主题思想的内涵。

#诗词#

考场现写梅花诗百首,皇帝叹为观止。此状元的咏物诗是什么境界?

一枝梅花可以写出百种风情,咏物诗到了极致,诗词无所不能

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写文章与作诗的道理相同,兴会是第一要素

如何才能写出优美诗词?要学好写作,须先培养诗心,灵感自然而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2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