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2、含义: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策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

3、局限性: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旧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后来孙中山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

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也未能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反对清政府,致力于将清政府的政权颠覆。中国上下五千年,汉民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主体。虽然有短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但是并没有让华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大多数人依然还是想汉族人统治天下、管理九州。旧民族主义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端的是以汉族人的角色而去满足政治上的诉求。在这民族主义中依然保留有浓厚的民族差别感。这种的思想可能是中山先生本身的阶层和所属团体所影响。

有很多人传言,中山先生曾隶属于中国一个历史团体——洪门。而一百年前,中山先生也是以这个角色在美国募集资金,用来支持革命。在当时得到了爱国人士司徒美堂先生的大力支持。而司徒先生,估计很多人对他的身份就很熟悉了。

洪门——传言是有天地会演化而来,由当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政权稳定情况下转型而来,在政治方面再没有提出明确的诉求。由它的产生决定了它始终贯穿的一种思想,汉民主体文化。(当然,这些仅仅可以作为历史故事参考一下而已)

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的复兴?

有很多人批评孙先生”大汉族主义“,更有甚者认为是一种纳粹意识。持这种观点之人估计是对中华文化延续依然没有认识透彻。汉族统治中国几千年,中华文化、经济、政治均是以汉民族所创造成果为基础。即使短暂的少数民统治,采取很多消除汉文化主体措施,但是依然未能泯灭民众之间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渊源流长、一脉相承的。以汉族占有中国九成以上人口,主导中国数千年以上的事实,故孙文以汉族为主体意识的思考与主张是很合理的想法。如果孙文先生以其余不足一成涵括55族的少数民族作为主体意识的思考,或是以外来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思想作为主体意识思考,等同历史上如满族清朝等以少数人迫害多数人的殖民政治,亦是一种凌虐多数人民的暴虐思考方式,并且也严重违背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民主原则。

有人议,惧怕大汉族主义复兴,将会造成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迫害,在中山先生之民族主义中,亦有争议疑问。譬如民族主义第二讲:「中国几千年以来,受过了政治力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虽然亡过了两次,但是民族还没有受过大损失。」这里中山先生称汉族没有大损失,然而他又在民族主义第三讲开头说:「依我的观察,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已经失去了,这是很明白的,并且不只失去了一天,已经失去了几百年。」,试想汉族民族主义被外族给"毁灭",对以文化著称的汉族而言,文化的毁灭等同灭族。换句话说,汉族不但亡国且已灭族了数百年之久,当了外国奴几百年之久,试想这事情何等严重。中山先生如何能泯灭良心的谎称「民族还没有受过大损失呢?

由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的矛盾处,可见得中山先生本人亦担心,民族革命流于汉族仇恨的清算运动,亡国灭族几百年的仇恨将成为大规模屠杀其它外族的原动力。目前的在各地复兴的汉服、唐装等行为亦可印证中山先生之担心。

三民之民族主义的提出只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当时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受外族(西方列强)侵略,国内追求民主、国家富强之力尚且薄弱,根本无力抵抗外族之力量。所以,中山先生只能退而求其次打击帝国主义的代言人——清政府。

当然,不可断言,中山先生心中没有复兴汉族的考虑。然而,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首先要唤醒民众的民族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而占大多数人数的汉族自然而然成为必选项。

华夷之辩——民族主义之根源?

处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核心的‘华夷之辨’因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统治局面而基

本处于隐含状态,只有在面临少数民族威胁汉族政权、华夏文化正统地位时才会脱离隐含状态而凸现出来。

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在元朝与清朝统治时期,汉民族被蛮夷民族所统治与压迫,汉民族的正统文化受到蛮族文化的威胁与挑战,“夷夏之辨”一度成为人们   虽然这种反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但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中的这一想法与主张也是切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势应运而生,在革命初期,向受几千年封建压迫与统治的社会大众宣传民主与革命的理念必然是在思想与情感上都很难接受的。然而,面对激烈的民族矛盾,人民群众民族意识和的不断觉醒,适时的明确提出“反清反满”的口号能更好的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点燃革命热情,为实现民族革命、建立民主国家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2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