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国内PPP项目试点大热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模式再次成为热炒概念,随着9月24日财政部出台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文件,福建、江西、安徽多地的PPP试点项目纷纭上马,累计项目投资千亿余元。 所谓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建立的契约合作关系,政府以授权特许经营权为基础,通过项目未来的运营收入和适当的政府补贴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全过程运作。 PPP模式响应了"10八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号令,年内各地方政府上马的PPP项目井喷。福建省首批PPP试点推荐项目28个,涵盖交通、市政、水利、医疗养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产业园区和旅游项目等多领域,总投资1478.6亿元。 江西省自去年8月份至今已向社会公然推介的项目多已签约落地,6月份又推介25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498亿元,拟引进社会资本5060亿元。 今年8月底,江苏省财政厅组织了首批PPP试点项目推介会,推出了15个PPP试点项目,总投资达875亿元。 重庆推出的10个PPP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资产总额达1000亿元。 PPP模式在地方遭到热捧,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看好其分担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特性。对中央而言,该模式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复杂变化使得经济增长出现断裂,白癜风的医院中央政府重新寄望于激起民间资本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由此而来的简政放权和经济合作模式正是"唤醒民间资本的叩门医治白癜风最好的药声"。 实际上,PPP模式的蜂拥上马在国内不是第一次。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出资的项目建设首开中国PPP模式先河;90年代国家计委增进了包括电力、自来水、污水、燃气、大桥、区域开发等领域的基建合作项目;21世纪以来更是出现了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等官方推介的PPP项目。但就是在这个时期,市场经济改革中的PPP也出现合作违约等导致的诸多失败案例,"公私合营"的PPP模式一度由于高溢价和竞标不规范问题昏暗下来。 国际上的PPP模式主要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收费公路、铁路、桥梁、地铁、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欧美国家的PPP市场也最为繁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孟春表示,久长稳定运用PPP模式,关键在于公道的规范机制,包括公共部门谨慎审批项目、明确许诺的边界和机制;必要的鼓励和赏罚机制;肯定公道的风险分担机制等。 有专家认为,对PPP模式新一轮的"蜂拥而上"也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政府应在对PPP项目给予支持的同时,通过成立担保基金等有限实体或结合财力状态作出预算硬束缚,以避免项目风险终究转变为财政风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z/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