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http://m.39.net/pf/a_4661155.html

来源:春暖花开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在不确定性凸显、环境巨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以及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作为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共生型组织和它们的成员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突破三个障碍。

在技术驱动环境巨变的时代,对于共生型组织而言,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自我成长和实现能力依然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当一个组织凭借合作得以站在向全世界输出产品和服务的风口,它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合作所提供的是一种机会与资源。组织各项成长能力依然还是组织自我成长能力的体现,这需要组织在依赖或附属于其他组织的同时,还要增加自身技术实力,唯有此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通过持续创新,让组织在核心技术方面表现得更加独立,并能为其他组织输出技术所带来的共享机制,这样的组织可以保有竞争力。

持续创造力成就了共生型组织的自我成长,而创造力的背后除了创意人才的输入和产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让组织在一个快速成长、不断创新的生态之中。

达成这一点的关键是一套让更多组织成长的解决方案,而正是技术在这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套方案我们称之为“技术穿透”。

实现技术穿透,需要每个组织成员突破三个障碍:愿意放弃自己固有的优势和行为习惯,拥有开放学习的心态和行动,能够在技术框架下展开沟通和信息共享。

放弃固有优势与习惯

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被视为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与此同时,他认为创新是在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自此,创新的基因被不断地植入到组织中,成为组织突破自身局限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备条件,而创新的时效性从根本上证明了创新是不断放弃和重启的过程。

管理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提出的“颠覆性创新”概念,是用于描述新的竞争者如何瞄准市场根基、攻占市场,最终实现洗牌的。

这样的情形在过去十分罕见,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则成为普遍发生的事情,利用新技术或者新模式进行颠覆的情形,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在这一系列的颠覆与被颠覆中,新的可能不断呈现,新的机遇不断出现,组织已经不能够仅从既有的思维和惯性理解环境。

以柯达为例,毫无疑问,柯达的专业气质十分浓厚,但是它忽视了新生活方式里影像行业的变化,数字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成像技术成本高昂、设备笨重以及不能永久保存的弊端更加明显,在数字呈现技术的冲击下束手无策,最终如作家章诒和所讲,柯达“像一个壮汉猝死,像一个勇士牺牲”。

放弃固有的优势与习惯,已经成为组织开启创新的第一步,组织需要放弃已被实践证明不再有效的思维和惯性,重新用新的思维看待机遇和竞争,用实践开启新一轮的创新。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造就创新的灵感,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超常规的突破”。同时,他认为,“创新不是浮夸的东西,创新要做的是某件具体的事”。

真正好的创新有吸引人心的力量,它将生活融入其中,用独特的视角和智慧不断修正生活里各式各样的漏洞,为生活提供美好。

艾里克·施密特(EricEmersonSchmidt)、乔纳森·罗森伯格(JonathanRosenberg)和艾伦·伊戈尔(AlanEagle)通过对谷歌的研究,阐述了他们对于创新的认识:

“创新不只是创造新奇实用的想法,还包括实践。新奇往往会被当成新颖’的近义词,因此有必要指出,创新的东西不仅需要新的功能,还要出人意料。如果你的产品只是满足了消费者提出的需求,那么你不是创新,而只是做出回应。回应是好的,但是毕竟不是创新。另外,用‘实用’这个形容词来描述高大上的‘创新’,实在有点黯然,因此,可以在前边加上一个副词,把‘实用’变成‘非常实用’,创新的东西不仅要新颖、出人意料,还要非常实用。”

顾客接触产品的渠道越来越多,可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他们已经练就了一双慧眼,能够看穿产品表面背后的需求。顾客的消费过程越来越明智。

一个产品从产生到形成并推向顾客的过程,绝不是技术人员的闭门造车,明确“客户需要电钻,还是墙上的洞”是所有创新过程的起点。任何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转化成顾客的需求才能产生商业价值。

任正非曾经在华为内部讲道:

“现在我们是两个轮子在创新,一个是科学家的创新,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