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学习《道德经解密81讲》!我之前组织过很多有关《道德经》零散的文章,而这次,将会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做一个思想上的提升,系统地谈《道德经》。能让大家全面、系统地学习它。希望你能有所收获,今天这一讲很重要,请您阅读。人生在世,谁都想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给自己和父母争口气,也让自己的家人能活得更好,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其实寥寥无几。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创业的老板在公司破产,背负巨额债务后,无奈选择了去送外卖还债。从一个老板沦落为外卖员,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甚至不够还债,生活压力太大的他最后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一生。生活中太多人失意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感慨,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我们与能成功的人究竟差在哪里?曾经也有人跟白岩松提出过这些问题,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回答中说出影响自己人生的四本书。而知天命的年纪里,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就是《道德经》。无独有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退休前爱谈的不是术,而是《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其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此经在第七章,对人的事业之道有这么一番深刻的见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告诉我们,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总结来说,就是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作为的人,往往都有着“利他”思维,旨在能够通过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人性是自私的,而利他是反人性的,但这个反性的法则正是所有成功的利器。那么,利他利己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利他?此讲会对此一一解答。

01碌碌无为的人,往往是利己心战胜了利他心

世界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过: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的利己的范围之内,也要考虑别人,要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扩大自己的利益。稻盛和夫的这种理念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也为他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生活中的太多人之所以碌碌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单纯的停留在了利己的范围之内。内心对于“得到”的欲望太过于强烈,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择手段,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前我隔壁一家饭店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这家店因为处于闹市,加上员工的服务和态度都很好,所以生意非常火爆。但是这位老板是个非常吝啬的人,从来不给员工涨工资,而是把钱都装进自己腰包。员工家里有点事想要请假,他害怕店里人手不够也从来不会同意,最后大家走得走。没走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也都大大下降,这个店生意也就越来越惨淡。这位老板的行为看似自己得到了好处,其实是因小失大。失去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好印象,自然别人也就不会再为他尽心付出。反之他若是懂得多关心员工,多给员工一点福利。虽然暂时自己失去了一点利益,可是员工自然会更尽心的工作,让自己的生意更加火爆,如此从长远来看,反而能得到的更多。由此可见,一个人一旦利己心,战胜了利他心,那么往往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格局和眼界,使得自己的目光,永远停留在眼前微小的利益上,看似得到了好处,其实反而失去得到更大的利益的可能。因此《道德经》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正是因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的运行着,所以才能长久运行。一些有大成就的人,也正是因为自己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懂得为别人考虑,所以他们反而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尊敬,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可能,更大的成就。

02利他思维的核心,是价值互惠,是成人达己

看了前面可能有人会问,《道德经》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是付出有回报的情况下。万一我为别人付出了,但是别人根本不回报我怎么办?那自己的付出岂不是打了水漂?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3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