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思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社会个体之间借助市场媒介的间接合作机制割裂了生产与需求直接联系,从而带来了生产与需要的扭曲风险。在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成的生产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生产的规范性评价标准。
是否满足符合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家庭消费需求是判断哪些领域或者行业需要持续的生产投资,哪些领域或行业的生产投资已经饱和,进而做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社会供给的鼓励和限制的方向的重要依据。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消除市场机制下的社会经济行为扭曲现象的过程。
生产和需要
我们首先离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表象看一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关系,这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供给的目的。需要是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它往往以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一)需要是生产的本源动力
我们摒弃一切制度的痕迹,从人类一般社会视野出发来考察,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繁衍的需要而进行的。需要是人类从其自身的生存发展的满足程度为起点而提出的合理期许。因此,需要必然要求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基础而产生的“合理愿望”,因此与人们通常说的欲望存在着显著区别。从通常意义上看,“欲望”是生理学意义的问题,它是个人自身带有的内在驱动力,存在着物欲的本能,体现出自然的属性。
欲望同时具有“匮乏性”和“生产性”,前者是指“欲望是对欲望本身的欲望”,这种无止境的追求使得满足欲望的对象永远处于“匮乏”的状态;后者是指“它不受压抑的力量而生产出创造性的社会现实”,从而表现为对生产的巨大原动力。显然,欲望的匮乏性和生产性对立统一而存在,没有匮乏性就没有生产性,匮乏性是生产性的原点,生产性是匮乏性的终点。
需要天然是欲望,欲望天然不是需要。一方面,欲望只有穿上“合理性”的外衣之后才成为需要。也就是说,需要并不总是从人本身出发,而是有一套的标准,脱离了这套标准的欲望就会被排除在社会秩序之外。一般而言,“以往认定为‘人性之恶’的欲望,只要为它注入‘智慧的律令’,便可以变为有益于人类福祉的力量”。
“就贪财这种欲望而言,如果决定某种行为是否有利可图是来自经济上的考虑,那么它是否应当被人广泛接受,甚至应当得到赞美和推崇。则主要取决道德上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欲望一旦成为需要,则表现为一种对物的具体指向。虽然当我们谈及社会经济中的某种产品时所指的是对它的需要而不是欲望,但是需要由内在欲望决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却被保留下来。
生产首先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有用物的劳动实践过程。因此,摆脱匮乏状态、满足自然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从人类从生存走向生活的基本特征。人类生产活动的客观结果就是具体的产品形态——在这里它还不是商品,这些具体的产品形态应当与人们对它们的需要相一致。也就是说,正是受到欲望匮乏性和生产性约束的需要,是人们的生产得以具有持续的动力。
(二)需要和生产在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之前开展生产和实现需要的直接关系被买卖过程间接化了——生产者并不知道为谁生产,需要者实现也不关心谁在生产,它们都以买卖关系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既然需要是具有社会规定下的欲望,它“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那么,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就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被广泛而深入地市场化了,需要就普遍地以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西方经济学把需求描述为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需要。
如果从个体视角考察,就是微观层面的需求,如果从总量视角考察,就表现为宏观层次的总需求。显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需求的“合理性”由是否具有支付能力表现出来,这是其与之前的封建社会或者更早社会以伦理道德或者帝王偏好作为标准的区别所在。在需要被市场经济以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生产也以供给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与之前的生产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以往社会中的生产是在自然经济下劳动资料和劳动者高度分散的人类创造性活动,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不再容许生产工具处于那种和小所有制联系着的分散状态,也不再容许劳动者自己处于孤立状态”。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不再为某个特定的对象开展生产活动,而之前的社会中,这则是一个普遍的常识——生产者的生产活动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和特定的需要对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的生产被抽象掉了具体行为,从而取得了“供给”的表现形式。相应地,西方经济学将供给描述为,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开展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的结果就是一定数量的产品。生产和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之后,需求也就表现为供给的原动力。
不过,此时原本的生产者和需要者之间的直接作用关系同样被买卖间接化了,生产者之所以生产,只是因为从价格上看值得做么做。当然,如果价格能够客观地反映需求者的真实意图,这样的间接化并不会改变生产和需要之间的本来关系。或者说,从理论上看,在以价格为媒介的市场经济中,需求仍然可以,并且应当是供给的原动力。
(三)生产是第一性的
需要是生产原动力,但是生产却在二者关系中处于第一性的地位,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直观体现,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生产第一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的需要受到生产力、劳动能力的限制,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实现超现实的需要。“需求本身也只是随着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在此之上,“需要的数量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文明状况,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
超越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许可的物质需要是空中楼阁,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它超出了社会规则的范围,从而只能以欲望的形式存在。生产第一性还表现为“生产本身就创造需要”。主观能动性给予了人类的创造性生产活动,它不但可以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扩大现有产品的生产规模以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满足现有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新发现和新技术下形成的新产品可以极大地创造新需要。
在这一点上,我们只需要简单环视一下我们周边即可一目了然,汽车、手机、网络等等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产品,无不是人类创造性生产的结晶——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成果让古代人民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神行术”统统变成了现实的需要。当然,我们在强调生产第一性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需要对生产的反作用。
正是由实践造成的新需要和欲望又会再一次构成生产发展的内动力,推动人类进一步改进工具、学习文化、和掌握更新的技能——人类历史活动在生产和需要相互关系的变革中不断前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第一性的原理决定了供给在供求关系中的第一性地位,而不是相反。这种第一性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需要强调。
1.供给在现实中是需求得以满足的唯一源泉
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基本物质产品已经较为富足,这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似乎生产不是问题,只要有需求自然就会有供给。其实,我们只要稍微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可以列举大量在生产受到破坏时,人们的需求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子,当此情形,甚至连最为基本温饱都会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把这一论断放在供给与需求关系中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为先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以自动化为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每一次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满足人类欲望的产品的全面更新换代,带来需求的快速增长。
而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技术缓慢进步则与社会产品进而需要的缓慢增长相一致。我们并不能够说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们没有对丰裕产品的需要,也不能说人们缺乏对新产品的幻想——中国古人就想象了充满浪漫主义的月宫生活——而是缺乏现实的产品让他们的欲望无法实现而已。因此,在根本上,是生产力制约了需求而不是相反。
那么,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供给的快速增长和全面升级就是实现供给与需求正向循环——也即是经济的总量增长——的根本路径,而不是相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