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儿童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1027/9613755.html

《清静经》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在《道藏》中有它的底本,因为它讲的是清静修行的理念,所以被道教列为必修的唱诵经典,甚至它也被谱成了流行音乐。

首先要明白,中国的道家和道教是两个虽然有一些关联但内涵不同的概念,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注意道家是一种思想,在我们有信史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当中,有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但真正的思想家可以说屈指可数,老子和庄子就是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所以一提到道家其实指的是一种思想,是非常简约朴素而又能无限思索的一个哲学思想。

而道教是将老子的一个神格化形象,也就是把太上老君奉为教主的一个组织团体,从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开创天师道开始,历经两晋、隋、唐、宋、元、明、清,这期间衍生出多种派系并不断的分合,这支天师道也就是道教正一派,它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修习符箓是正一道教的特色。天师道创立了一千多年之后,金朝的一个著名道士王重阳,他创立了一个新型的道教叫做全真教。就是《神雕侠侣》中的全真教,就是以王重阳创立的这个真正的全真教为原型的,那里面的全真七子也确实是王重阳的徒弟,是有历史原型的,出家清修是全真教的特色,跟正一道教是有分别的,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有道士结婚了不要奇怪,人家可能是正一道教的道士,跟全真道士是不一样的。

在很多人印象当中的那种道士,住在深山老林那种,那就是以全真道士为原型的。现在的中国道教就是由正一派和全真派为主组成的。在全真教创立了之后,王重阳把《清静经》列为了修行课,所以总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就是《清静经》在教道的地位就好像《心经》在佛教的地位。

《清静经》的风格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经文中借用了佛教的词汇和佛教的概念,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南北朝到唐初这段时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大量吸收并借用了中国道家思想概念,中国的道教也同样吸收了大量的佛教概念,它们相互之间都是有借鉴的。

很多书法家都喜欢抄写清静经,唐代褚遂良、怀素、柳公权;宋代的赵佶;元代的赵孟;明代的文征明,他们都抄过这篇经,现实生活中清静总会给人一种高级的感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直译就是:太上老君向众生讲解关于清静修行的重大意义。

清静经就是以太上老君的名义讲述关于清静的意义,唐、宋、元、明、清历代著名的道士都为清静经做过注,比如说杜光庭、白玉蟾、李道纯等人都有注释,有从内丹修炼的角度,有从外丹修炼的角度,有从阴阳辩证的角度,有从三教圆融的角度,各自的切入点是有差异的。不管是正一派还是全真派,都以老子作为最高教主,神格化的老子就是太上老君。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开篇这句话确实有《道德经》的意思,让人一听就能联想到道法自然。自然这个状态是中国道家提倡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德经》里提到了宇宙万物运行的本原动力,老子说这个东西不太好命名,但是我们总是还要提起它,所以就给它定了一个称谓叫做道,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哲学概念了,当时我们的文字和词汇量是不够丰富的,不像今天有这么繁多的特定名词,就用了道这个字来代表。有了称谓之后,我们还得标注一下这个道的特征,老子说勉强用一个大字来表示。

大道的大不仅是针对面积和体积,而是一种多维形式的大,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周流不息,往复无端,这就是老子说的大道。涵盖人所能认知和尚未认知的一切道理。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生育是生发和哺育,是说宇宙的规律是没有行迹可循的,是人没有办法真正察觉观测的,但是就是一种潜在的原动力形成了天地,也就是人们生活所在的空间。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无情是没有施加额外的私心,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其实也就是说平衡。运行是运转和行走,是说宇宙的规律是平衡不偏倚的,它不会特别照顾某一事物,而是使所有事物保持着生灭平衡,日月在固定的时间里转动行走在固定的轨迹中,也就是人们所能感知的时间概念。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这个词是从老子那来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名是指没有称谓的意思,就是说宇宙的规律虽然没有固定的称谓,但是它依然滋长并供养了万物。长养是滋长和供养的意思。

以大道为核心名词,用无形、无情、无名概括了大道的特征,用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概括了大道的功能,这里的大道就是指宇宙规律。因为实在不太好命名,所以最后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就是勉强称它为道。

《清静经》开篇的这句话其实就是直接来自《道德经》第25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清静经》是节录并改装了老子的话,从内容的深度和条理上,它还是不能和《道德经》相比的。给宇宙的发生和运行规律定好了一个名称,就要进一步阐述它的特征和运行规律。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两种对立的形态,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阴阳两种形态,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是他这里为了阐述清静的意义,做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清浊、动静、天地、男女,用这四组反义词说明了对立关系。

追求清静的过程中是有阻碍的,清静都有着各自的对立面,清的对立面是浊,静的对立面是动,想要以清静为目的进行修行,那就要消灭浊动。清静经常作为正面的属性出现,澄清,安静。而与之相反的混浊,躁动,经常作为负面属性。所以这里先阐明道是一个混合体,既有清与静,也有浊与动。

清浊、动静、天地、男女,这都是对应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是道教的东西,里面的男清女浊,男动女静,不含有男女不平等的歧视意义,因为这个浊字容易引起误会。实际上男清女浊,男动女静,他们是相互的。清和静是正面修行的追求,浊和动是负面修行的阻碍。男清女浊是以男为正面,女为负面;男动女静是以男为负面,女为正面,这里面是有相互的关系。不管天和地、男和女,都有各自需要摆脱的修行阻碍。

降本流末,是指追求清静所产生的修为,从所有的细节流通归纳到事物的根本中来,通过这种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用而化生出万事万物。大道的运行必须是平衡无偏的,即使是负面的东西,也有它存在的理由。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句话阐明了清浊动静互为表里的关系。

清者,浊之源。是说阻碍修行的浊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实它的源头就是清。修行就是要溯其源头,澄浊求清。

动者,静之基。如果修行需要追求基本,就要从静返动。而前面说了,浊动是修行需要摆脱的负面因素,这里怎么能从静运动呢?清静经的这句话传抄错误的可能性极大,《清静心经》里面写的是: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就是说从浊动回到它的根基,其实也就是所要追求的清静,修行就是澄浊求清的过程。所以这里应该是:静者,动之基。《滴天髓》里有一名句:澄浊求清清得净,时来寒谷也回春。这里的清静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清静,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人的意念行为要顺乎自然,达到一种与自然相通的状态。能明白清静的真正含义并寻得真正的清静,就意味着人的修为达到了最高境界。宇宙虽大也能尽纳于心中。《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其实也就是清静经里所说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是有阻碍的,清静说的容易,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生活中的纷扰多着呢,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很多时候自己想清静做不到。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点出了修行路上的阻碍,就是人内心当中的欲望。本来想通过修行追求清静无为,但是内心中的欲望总是浮现出来,有了欲望就不能达到真正的清静,达不到清静的境界,人就会浮躁,这是直接相关联的。欲望在人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一个常态,想要摆脱欲望的这个修行才是非常态。只有化掉自身的欲望,才能得到一个普通人没有体验过的境界。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欲、澄心,两个关键的修行手段。遣是驱除的意思,不是绝灭的意思,欲望是绝灭不了的。只是使欲望从自身消失,并不再滋生,只要将它们与自身分离开来就行,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这个修炼内心的过程称为澄心。澄就是使浑浊的水不断沉淀变清,这样人的神性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就是洗涤心灵的意思。《淮南子》:澄心清意,见其终始。去除欲望保持内心平静,这对于自身的修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wh/22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