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习近平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厂区。
火热的项目工地、忙碌的生产车间、蓬勃的产业园区……初秋时节,榆林大地满目葱茏、生机盎然,处处涌动着能化产业强劲发展的热潮。
去年以来,榆林市以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在落实“三转三补”的总体要求中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着力推动一批引领性示范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9月12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万吨/年乙二醇工程配套的特大型PSA(变压吸附法)制氢装置在榆林清水工业园一次开车成功。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鸟瞰图。
作为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煤制氢PSA装置,原料气总处理能力达57万Nm3/h,产氢总能力为48万Nm3/h。
据中国中化昊华西南院榆林化学特大型PSA制氢项目负责人张宏宇介绍,在煤制乙二醇的生产工艺中,最基本的原料是氢气和一氧化碳,均由煤气化并经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得到。其中,PSA专利技术以产品纯度高、回收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成为目前提纯氢气的最优技术,也是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手段。
国能榆林化工乙二醇装置现场。马腾摄
“该项目与采用国外技术的同类装置相比,氢气回收率提高约3%,每小时增产氢气约1.6万立方米。按年操作时间小时计算,每年将增产氢气1.28亿立方米,减少煤炭消耗约8.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万吨,将多创造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张宏宇表示,以PSA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推动资源回收、污染治理和碳减排与引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替代和超越。
国能榆林化工工作人员正在巡检含盐废水预处理单元超滤运行情况。刘家硕摄
榆林化学特大型PSA制氢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是该市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能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榆林市坚持创新引领、项目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3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成功投产,延长石油榆神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建成中交,国能10万吨级“液态阳光”示范项目、久阳高科新材料公司50万吨环氧树脂项目落地;实施了煤制清洁燃料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甲醇制芳烃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在提速推进。
同时,榆林市充分发挥多能富集优势,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与区域示范3条技术路线,与中科院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一批颠覆性技术示范,为产业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由中科院能源领域12个院所联合组建的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已建成投用,煤化工+氢耦合、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一批试验示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为了给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榆林市还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并加大开放程度,支持各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设立研发机构或建立创新联盟,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推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制,试点推行领衔专家制、科研经费包干制,以政策引人、用事业留人。积极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增速居全省第二。
布局新兴产业加快动能转换
焊接、切割、硬化路面……9月9日,走进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现场,机声轰隆,各类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建设目前进入收尾阶段,其中厂区内土建、结构以及主体和配套安装工程全部完成,剩余部分室外工程、装备和装修工程正在施工。”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项目负责人李卓说,为保证工程建设进度,施工现场增派了80名施工人员和8台施工机械,紧咬时间节点,加快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实现生产试运行。
据了解,作为榆林市氢能产业发展布局的首个项目,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占地亩,投资5亿元,包括PSA尾气回收制氢基地、水电解制氢基地、氢气储运集散基地、储氢基地和氢气充装基地等。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4万吨的高纯氢气供应,可满足1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用氢需求,实现碳减排.2万吨。”李卓表示。在经济效益方面,该项目可实现超过5亿元/年的销售收入,同步带动水电解制氢装备制造、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助力榆林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榆林依靠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产业结构单一、粗放能源开发模式等引发的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对此,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经济转型中寻找新的发力点和原动力。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刘继远摄
在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方面,榆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配套相关支持政策,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成立了氢能平台公司筹备组,统筹推进氢能合伙企业和平台公司组建工作。启动建设了陕汽氢燃料电池重卡一期项目,加快推进西安交大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光伏发电—制氢—燃料电池储氢—零碳供电供热”示范,通过全面建设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氢能多联供的完整产业链条,努力将榆林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氢谷”。
建设中的未来能化
借助风电、光伏发展的东风,榆林市还成功引进了风机全产业链、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高端制造项目,吸引铝下游深加工、电缆制造等项目落地。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万千瓦,其中风电.5万千瓦、光伏发电.5万千瓦。年累计发电.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万吨。
同时,全面布局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出台了专门的智能无人系统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编制了《榆林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1+3+6”的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布局,整体产业由培育引导阶段全面转向落地见效阶段。
下一步,榆林市将继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构筑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镁铝合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轻纺等新兴产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战略产业,拓展5G应用场景,推进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所有煤矿建成智能煤矿。
作者:本报记者张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wh/2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