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MBTI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在我看来,MBTI人格测验当然是“科学的”,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很多信仰科学的人,其实对“科学结论”有一些误解和盲从。科学的心理学其实是统计学和概率学,它是基于科学测量数据做出的统计分析。
心理学中每种人格测验都有其适用范围,也有效度和信度,测验结果不可能绝对符合每个被试,会有一定的误差。
然而,很多人不理解人格测验的信效度,把测验结果奉为真理。还有更多人不理解MBTI的有效应用范围,胡乱应用,以至于引起一些奇怪的事情。
在此总结几个常见的误解和误用:
第一、16型人格没有好坏、高下之分。MBTI不是能力测验,不存在哪种人格就一定比另一种人格更好,能力更强。
所以,假设有人在企业职位晋升时、班干部竞选时,弄个MBTI测试,说因为你是XXX人格,就选你。这纯属胡乱应用。
你是XXX类型的人格,不能代表你的XXX能力就比别人高。
是有某一类人格当管理者的人比例更高,但那是因为这类人格的潜意识反应机制,让他们对管理者所需要的思维、技能等等比较有天赋和兴趣,因此他们更容易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但事实上,每种人格都可以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第二、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是为了熟悉自己的天赋禀性,进而明白如何更好地做自己。任何一种人格类型,只要提升自己,都能活出开挂的人生。
MBTI测验把人格分成16种类型,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有这么多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大多是天生的,它源自于你潜意识中极其稳定、并且难以改变的部分的自动化运作。
因此,MBTI往往更多地被应用于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团体动力学。因为当你做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事情,你会更有内在原动力去提升自己。一个团队里不同长处的人搭配在一起,也更容易产生1+12的效果。
但是,“怎样改变自己变成XXX”“如何把自己孩子培养成XXX”之类的问题,纯属误用MBTI。
我们可以理解人们对于某种类型的偏爱。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的时候,往往只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而忽略了自己拥有的优点。
舍弃自己的“长处”不用,整日想着“怎样改变自己变成XXX”,这得多拧巴自己啊!拧巴自己还不够,还要去霍霍自己的孩子,想着“如何把自己孩子培养成XXX”。
其实,这已经违背了MBTI这个工具带你了解自己人格类型的真正意图。它是要你发现自己天生的特性和长处,接受自己本来拥有的,好好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我价值;注意自己的“短处”,以防踩坑。
而不是总看着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到处找补,自怨自艾。
人生短短几十年,做你喜欢的、擅长的一定是更轻松的。去发挥你的天赋为社会贡献价值,也定然更容易成功,更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这四种主导心理功能的稳定性是极强的,另四种辅助心理功能也并不容易改变。
比如,一个人天生是内向型人格,你怎么培养他,也变成不了外向型人格。他可能学会了很多社交技能,拥有了很强的社交能力,但是他获得能量的方向是向内的、独处的,独处才滋养他,这一点不会改变。
有很多人以为“外向=社交能力”,但其实外向型人格也同样有社交能力弱的情况,这是两码事。
第三、MBTI是一种帮助你更好地“向内看”,探索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对外评判别人的工具。因此,网上诸多自认为自己是某一种人格类型,抱持着优越感,对其他类型的贬低评判,以及“xxxx对xxxx的看法”引发的争吵,也是一种严重的误用。
再次重申,人与人之间天生有不同,但是16型人格没有好坏、高下之分。
当你更深刻地理解了“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你就允许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也就允许了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你明白了:我不需要跟别人比,我只需要活出自己的就好。
进而,你的内在空间就变大了,你会以更平和的心态、更客观的眼睛看待世界。也许,你对很多人事物就会少了一些偏见,多了一些判断。
很多心理学的工具都是如此,你用它来向内看,就会提升自己;你用来向外评判别人,就会越来越自恋。
然而,很多人学了新的知识和工具,都先用来树起“围墙”,评判别人。因为看清自己、觉察自己需要战胜人性的弱点,这并不容易。
第四、不要对MBTI测验结果过于迷信。我在前文提过,人格测验是统计学和概率学,它是正态分布的,不是绝对的0和1。测验分析结果基于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不可能绝对适用于每个被试。
事实上,所有人格测验的信效度都要远远低于智力测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格测验的误差率并不低。
因此,不要过于相信人格测验的结果,给自己贴上我是“XXX”的标签,甚至基于这个标签,刻板印象地看待各类问题。
有很多人标榜自己是“XXX”人格类型,发表观点看法,是想在群体中寻找同类,寻求认同,以及满足表达自己的欲望,这无可厚非。但过于“贴标签”就容易走向负面影响。
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相同人格类型确实会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就是一个概率问题。
人总是喜欢基于现有的信息和认知,给事物做分类,总结规律。“刻板印象”是大脑接收和整合信息时的“偷懒”行为。它也不是全无益处的,它让你头脑运作更省时,更高效。坏处是,我们难免带着偏见认识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你的信仰、文化、认知,你过往的经验,你所在的群体等等因素,都让你带着各种“有色眼镜”看别人,看世界。
你要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就是要不断地一层层剥离自己的“有色眼镜”,不断地向内观察自己,才能洞悉世界的本质。
MBTI是一个帮助你向内认识自己的工具。然而,你做了MBTI测验以后,却拿着这个结论,给自己又贴上了一层“有色眼镜”,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第五、有人把MBTI跟星座相提并论,以此说明MBTI的伪科学。对此,我持保留态度,因为我不知道这是抬高了MBTI,还是污蔑了星座。
星座也算是个误会很深的工具了,现在已经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我有朋友是专业的占星师,听他们解释,占星学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有很长的历史传承,也有很严密的运算。我见过厉害的占星师,是可以算得很准的。他说,把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和地点放在星盘上,这个人似乎就在他眼前活了起来。
以我目前的认知,MBTI以及很多人格测验都是“人间大数据”,占星是宇宙天体大数据。
宇宙天体的运行怎么会和人的生命设置联系在一起呢?这乍一听,很不科学,对不对?
但是,最近火热的诺贝尔奖,关于量子纠缠的实验证明了两个纠缠的量子之间没有通讯。于是有很多科学达人说:在两个量子在更高的维度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们可以没有通讯,确是联动的。
现在,有很多人都会说,宇宙是一个全息的整体。但是,到底怎么个全息法?物质、能量、暗物质等等之间是如何互相联动的?科学家们并不清楚。
那么天体的运行怎么就不能和人的性格命运有关系?
也许,很多古人留下的智慧,是从另一个角度揭秘这些宇宙全息的规律呢?也许,古人没有现今基于物质的科技世界,反而对宇宙全息生命联动有更深的领悟和体验呢?
因此我认为,用“是否科学”来评定占星学的价值并不客观。
就像,你如果说“易经是伪科学”,怎么听着有点怪怪的。易经自然不算很科学的,因为用科学实验无法证实和证伪。但你要是用“科学”来否定易经的价值,又好像哪里有不对。因为易经已经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你无法用“科学”这个标签来评定它的价值。它是古老的智慧,传承至今。
至今科学和玄学并没有明确的交汇点。就让“科学的”归于科学,让“玄学的”归于玄学。你信仰科学,就按照科学的去实践;你信玄学,就按照玄学的去实践。
尊重他人的信仰和做事方式,君子和而不同。带着优越感和偏见去批判别人的信仰,其实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你想要用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你的信仰、你的观点去证明“你比别人强”。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人,使用MBTI人格测验的心得与感悟。
不知道我写的这多字,是否能让你消除一些偏见和误解,更客观地看待和使用MBTI?
祝,安好。#MBTI#原创不易,只因有你。喜欢就点个赞哦,一键三连我也不介意~
相关阅读:
接纳真实的自己,放下完美人设,笃定内在价值,最后一点很关键!16型人格之INFP:真实,活得真实是INFP的保命符(MBTI人格测试)对「潜意识」认知历史,「量子催眠」的潜意识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我是催眠师晖公子,「催眠」实为「催醒」,提升觉知,认识真正的你。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wh/2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