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互对不是玄学
——再谈“观音山上观山水”联对
●雅奇
由于自小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楹联文化有点兴趣,兴趣的原动力就是填字游戏。平仄是以单字为单位的,方块字的词性以单字可以定性,比如“绿”,是形容词。一般人都当绿是绿色来用,突然有一人敢将“绿”字用作动词,那这敢用的人就与众不同,成了千古奇才。他是谁呢?他叫王安石。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点睛之笔就是“绿”字活用,因此在古文中,类似的修辞方法不鲜见!最常见的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所谓引申义就是这个意思。
两个字以上的文字通俗地讲就是词组了。词组依然讲词性,你驾驭文字的功夫了得,你在词组上便可以自由发挥,一般偏正词组就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只要不硬性生造,一般没人跟你过不去!
中文从古到今,增加了那么多的新词,从音、意方面扩展,是时代要求。一般讲的是意会,而非调合或律合!然而,楹联律合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挂在门上的对子除了自己看得懂外,别人能看懂才算写得好。然而,有些自认为学问高深之人,所谓的“大学问家”写的对联,还要用超出联句几倍的文字加以说明的话,难免有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之嫌啦!
什么是雅俗共赏?答案:一致认可!楹联的最高境界是意合而非其它,把联句当猜谜的人是自嗨、自淫,跟风者则是自虐!——不是吗?整日纠结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中不能自拨的应联者可怜不可怜?可悲不可悲?弱弱地问一句,为了高挂的大饼值得么?
邹继海老先生顺嘴的一句话,成了“观音山”的看家门联,这是奇景!原因大家心知肚明:资本的力量而非文学的力量!
破解这联很简单:
词性合律韵合——合格。雅奇“生态园中生园林”已经很完美地破了邹先生的局。唯一的缺憾是所谓的“尾三平”,这是应联的忌!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因为邹继海先生违规在先,上联中不规则地使用重字:“观”及“山”二字。下联如果跟着走,出现三平属正常,忌用不等于不能用。况且,邹先生上联仄起,雅奇下联平收——这是应联者该有的礼节,认同出联者是上联无疑。如果雅奇以仄收尾的话,这是挑衅。
上句的主体是谁在观?主语可以是观音以及观音以外的所有主体,你如果不懂得这一联“外”的玄机,你对一辈子你都在做白功,无用功。对死对活,好有一比:瘦狗屙屎干挣!
“生态”是专有名词,俗称短语,“观音”亦是。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的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简单的短语可以充当复杂短语的句法成分,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为句子。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谁说“观音”不能与“生态”对仗?
用“生态”对仗“观音”这里省略了一个行为主体,那就是“观者”。这就是雅奇得瑟的理由:生态的广义包涵了所有。你把所有的生物(包括精神产物)来套,生态均能包含!观音自己都是生态的一员。所以从这点来看,雅奇的下联已经将邹继海打败了!既然出联征战,就要有输赢,否则,不用公开叫板!不服来战!
有应联者称,邹继海老先生早写好了下联,到时会公开。试问:如果这样,重奖征联又无意兑现的法律责任是什么?醒醒吧!别被大奖冲昏了头脑。
雅奇再次声明,本人不稀罕主办方的大奖,只图将此事说个明白。文学不能游离于社会,当下的和谐,景区是最好的政治生态,所以,雅奇一再以为“观音山上观山水”的最佳下联是:
“又见人间春满园”。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承接关系。主语省略的修辞方法亦是一种巧妙的应联方式。如果不懂!那传承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学习古文,不能生搬硬套。
-3-12于大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yf/2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