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作者是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这本书洞彻人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悟,视野非常独特。
以下这三句话算是全书的几个主要观点,读过,你才知道能给你多少震撼。
第一段话:阿德勒认为:促使人类做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只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但他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种行为。
分析:这句话实际上要告诉人们:“你知道你在前进的路上,为什么会有动力吗?你知道你的原动力产生于哪里吗?亲爱的,那是源于你对未来的未知啊!”
可能有人想了,话是这么说没有错,但人们不还是常常深陷迷茫之中吗?你不是说动力就源于未知吗?那为什么还会迷茫呢?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就是答案——越努力,越有动力,其结果就是:你会感到越迷茫。
因为越努力,你对未来就越渴望,然而你渴望的未来却又是那么的不可期……好好回味一下上面的话。
未来这么不确定,那有没有方法解决迷茫呢?
有。
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解决迷茫的钥匙却是要让你回头望。看看你自己一路走来的选择,都在什么时刻做了什么,你走的每一步都在告诉你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在北京,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很牛的女老板,她说:“即便这一路走得艰难,可回首往事,即便再到18岁,我们的选择还是不会变的……”这段话,我相信你从很多名人访谈中,也听过吧。
它的本质是:以前的选择,能够指点你未来方向,让你不那么迷茫,因为以前的选择和未来之间,有一个鸿沟——它不会变。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放在这可以理解为,找到初心,你才不会迷茫,才会把拼搏变为习惯。
第二段话: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他们的唯一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清: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做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之途。
分析:简单来讲,这段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凡事少说“我”,要多说“我们”。
商业社会,每一秒钟都会出现大量的甲方和乙方。如果甲方有乙方心态,乙方有甲方心态,合作共赢,那势必会成为最好的商业状态。
但现实恰恰相反,大多数人放弃了主动思考,放弃了把目标往远处伸展,直到找到彼此的交点。
“合作共赢”、“和气生财”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信奉的为商之要,就是因为这些话不仅无比正确,而且鲜有人能够做到。
总之,不是以“合作”和“贡献”为驱动的事,多半都很难做成。
第三段话:随人而异的生命意义是多不可胜数的。而且,我们说过,每一种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而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是被人们应用的生命意义,也不会是绝对错误的。所有的意义都在这两极端间变化。
分析:这段话在这本书之首,但我却把它放在了这篇文章的结尾,因为这句话的内涵太过深刻。用它来兜底儿,很硬。
哲学里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
关于生命的意义,一万个人会有十万种想法,因为我们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
比如:4岁孩子的生命意义,就是隔壁小明家里的玩具汽车;16岁孩子的生命意义,就是送给同桌小红的橡皮;28岁青年的生命意义,就是努力给家庭创造好的物质条件;40岁中年男人的生命意义,就是打造平台,吸引更多人共同发展;60退休老人的生命意义,就是早市的新鲜蔬菜和幼儿园里的大孙子……
读到这,你有没有发现生命意义的变化,是围绕着什么进行的?
没错,是时间。时间能改变一切。
所谓迷茫,大体就是在你想要“得到”的那个阶段,你却很难拥有,不累才怪……这就是追寻的痛苦。
可是,太多历史的片段告诉我们,如果你决心已定,不忘初心,坚持够久,你的人生意义就能早日实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