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看以前出游的相册,发现我还去过不少庙宇,去过庙的人大多知道,一进庙门首先迎接的是弥勒佛,笑脸迎客,在他北面则是黑着脸的韦陀。
相传以前,他们不在一个庙,而是分管不同的庙,因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香客很多,但他不在乎账务,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把好手,但成天阴个脸,搞得香客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查香火时发现了这问题,就将他俩放在了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则让韦陀负责财务,两人分工合作,庙里一派欣欣向荣。
调治脾胃不也如此吗?调理的精华不是补,也不是滋,而是升降。谁升谁降?当然是脾升胃降,脾胃同处中焦部位,中医讲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互相协作,一升一降,才能平衡。
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分两路,一队入脾升清,另一队入胃降浊,升清主要将党参、生黄芪、白术进行加减配伍组方,其中党参善补益脏腑之气,尤其擅长补脾肺元气;而黄芪既可补卫表之气,又能提升中焦之气,善治脾肺虚弱;白术具有“除湿益燥,和中益气”
将三味药配伍,可共同补脾益气。而降浊常取川厚朴、生鸡内金、生姜加减配伍组方,其中厚朴既可将脾胃之气调理顺畅,又能将脾胃痰滞通过肠道排出去;而鸡内金具有健脾消食之功效;生姜可降逆止呕,三味共用,可共同降胃气,这就是升降汤的主要构成。
五年前外地老姑找我,说胃胀、胃部烧灼,反酸,一问,她曾在当地买过抑酸、促进胃动力的药,吃上有缓解,但一停便复发,总反反复复,这次因和孩子生气症状加重,又用以前的药却没效,还伴口干口苦,大便初干后稀,睡眠欠安等问题,看她舌,舌略红苔白厚,辩证为肝胃失和,以疏调气机、健脾和胃为主,我当时选的方就是升降汤加减。
在升降以外,又加了舒肝的陈皮、桂枝和川芎,为避免她肝气犯胃继续影响脾胃,又加了知母和白芍来清热,以中和方中热性药。开过方老姑赶紧抓药煎煮,才服了两次,来电说胃脘烧灼感基本消失,胃胀嗳气反酸都不明显了,心情也舒畅了,仍稍有口干口苦,看舌,略红苔薄白,嘱她续服巩固,后来随访至今联系未再提及胃不舒服。
其实在家人的应用中,我并没使用升降汤的原方,而是结合病情灵活运用,以升降气机、培补脾胃用药为多,辅以疏肝解郁之品,以疏调气机,在疏调气机之中,又加入了少量祛湿的药,湿去则气易行,从而使气机升降恢复平衡,胃胀胃烧灼等症均除。病因病机只要抓住核心辩证施治,胃胀等问题自然随之而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z/2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