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横卧其间,往来船舶与周围小岛如散落的珍珠镶嵌左右,景色颇为壮美。这条全长55公里的超级大桥,早在年就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14年的筹划建设过程中,港珠澳大桥工程不断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向世人讲述着超级工程的秘密。这些故事背后是否有一条主线,串联起其独特的“文化密码”?”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张琪萱摄

01

文化根脉一座桥梁的灵魂

年12月17日,知名作家莫言登上港珠澳大桥,与大桥建设者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莫言不由想起毛主席当年写的诗,但这座桥比毛主席当年写的长江大桥要长很多倍!环视着远方的香港与澳门,莫言由衷地感慨道:“这不仅是一座钢铁的桥、技术的桥、合作的桥,还是一座文化的桥——连通着东西方的文化,连通着历史与现实,连通着千万颗人心,当然也连通着粤港澳三地同胞们的爱。”

英雄所见略同。曾攻读过科学哲学硕士学位的韦东庆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他与莫言有着相似观点:“实际上,工程与文化都是‘桥’。我们修建了两座桥:一座有形,一座无形,无形的桥是‘形而上者谓之道’,那是大桥文化的根。”

为了找到这座“无形的桥”,韦东庆阅读了许多与伶仃洋有关的历史书籍。鸦片战争的香港、大航海时代的澳门、崖山之战以及宋朝灭亡,这些发生在伶仃洋附近的故事,这些历史画卷里的国运兴亡与民族荣辱,让他的心灵仿佛接受了一次洗礼,也让大桥文化的根脉越加清晰。

“我年8月来到珠海,从40多岁干到了50多岁,直到头发变白了,眼睛老花了……”韦东庆坦言,从年8月13日投入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那一天起,多个日夜里,他将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这座超级工程。每当静下来时,他常会思考打造这一工程的原动力来自哪里?而现在,这个问题已有了答案。

韦东庆(左)为莫言(右)介绍港珠澳大桥情况。王鹤西摄

02

管理文化工地书记聚人心

港珠澳大桥建设很大一部分在茫茫大海与人工岛上进行,那里远离陆地、地质复杂、施工环境恶劣,高温、潮湿、狂风、巨浪影响甚大,建设者们要长期承受几乎与世隔绝、和家人分离的孤独寂寞。面对这些困难,有工人一度打了退堂鼓,企业、团队间的矛盾也容易出现。与此同时,大桥建设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工人,参与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项目的乙方多达多家。作为甲方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如何将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工程师和工人高效组织起来,共同承担建设“超级工程”的重任?离不开其独特的管理文化。

“我们有劳动竞赛,大家不分彼此,比、学、赶、帮、超,贡献大的、爱岗敬业的给他戴大红花、五一劳动奖章,让劳动者成为我们社会的明星,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正能量,伶仃洋上的正气歌,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把支部建立在工地上。”韦东庆认为,“大桥建设的文化秘诀是让每一个建设者、施工单位觉得这座桥是自己建的,他们都把大桥建设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做,就像在自己家里搞装修。”

韦东庆打开刚出版的《工地书记》说,工地书记在港珠澳大桥有几十个,他们在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站立在“超级工程”背后的上万名顶天立地的工人兄弟,和冲锋在前、坚守孤岛、创造奇迹的共产党员以及工地书记们,给现代工程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案例。对此,一位德国城市的议长在参观港珠澳大桥也无不感慨地说道:“你们这套管理的方式方法,我们做不到。”

建设者的智慧让人肃然起敬,有人问莫言:“这些建设者的故事是否会作为您写作的素材或者创作的主题?”莫言说:“想想我小说里所描写的那种当年比较封闭落后的乡村和农耕文化,跟港珠澳大桥这种现代化水平的建筑成果进行对照,自然会产生很多联想,这种联想以什么样的形态在作品里呈现,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今天看到眼里的都是有用的,因为我感觉到了震撼,感觉到了激动,感觉到了有很多话要说,这已经达到了来大桥参观的目的。”

03

符号传播让国家名片讲好中国故事

港珠澳大桥总体工程涉及专利超过项,设计使用寿命年,比常规标准整整高出20年,中国大桥建设者用自主研发的装备托起了世纪工程的建造,不仅填补了众多国内行业标准空白,也刷新了多个世界纪录,堪称人类桥梁建造史上的新典范。

“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工艺行业领先了,它的数据就可能成为行业标准,就可能成为未来的中国标准,甚至引领世界。”韦东庆认为,港珠澳大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港珠澳大桥除了要参与树立桥梁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带动中国的桥梁技术、桥梁专家“走出去”,让大桥专利和知识产权走出去,让中国商标和品牌“走出去”——这才是“中国方案”。

眼前这座凝聚创新与心血的大桥,让莫言感到震撼。“这真是一本大书啊!确实应该组织人认真地把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一切记录下来,不仅仅有文字的记录,也要有影像的记录,将来应该建立一座大桥博物馆,它的文化意义将会越来越彰显出来。让孩子们、学生们在大桥博物馆里参观,了解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一种情况下人类在建桥、修路、挖隧道这方面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莫言说,大桥博物馆也可以跟过去的历史对比——从最初的独木桥,到石头桥、钢铁桥、斜拉桥,再到今天的跨海大桥,这样的人类造桥史是辉煌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这里还可以畅想未来,再过年,会有更加现代化的建桥手段出现,会有更加宏伟壮观的桥梁出现。这本汇聚了无数工人兄弟、技术人员艰苦劳动与卓越智慧的“大书”,已经超脱了物理空间上的桥梁概念,渐化成一张国家名片、民族品牌以及标志性符号,并将随着时间沉淀越来越彰显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2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