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正文:

“德”在《道德经》中是个重要概念,出现的频次也比较高。笔者对现在的通行本统计了一下,共出现了43次(有人统计为44次,但是笔者反复从内容里统计了多次,还是43次)。古今中外,研究《道德经》的著作、文章汗牛充栋,但是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对“道”的阐释上,而对于“德”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即探讨一下《道德经》中“德”的含义。

首先说一下历代学者对于“德”的认知。这些认知都在道与德的关系之内,是道与德对举情况下的认知。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

在这个生(指道生万物)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

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

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对于种说法,许多学者认为冯友兰的意思是: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然之原理,德为一物所以然之原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点片面。“万物所从生者”即万物从哪里生出来;“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即道生万物,因此这里的道指的是本原。“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即万物存在的根据,因此德指的是万物存在的内在根据。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道和德存在三种关系:

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一切物都是由道所形成,内在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

第一种关系的意思和上面冯友兰的意思类似;第二种关系的意思是道为体德为用,即德是道的功用,是道的具体显现;第三种关系的意思即人生层面的道德、品行。

还有其它一些说法。比如《庄子》的“物得以生,谓之德”,指的是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性;《韩非子》的“德者,道之功也”。诸如此类的说法,大同小异,都包含在陈鼓应和冯友兰的说法之内了,这里就不再特别列举介绍了。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有些学者把德提高到与道类似的层面,认为德是万物的原动力,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德”虽然有普遍性但却不具统一性,因此从来不是一个最高范畴;这一点就直接决定了,德不可能是万物的原动力。另外,张岱年老师在阐述历代哲学著作的范畴时,并没有把“德”列为老子的哲学范畴,而是把德列为孔子的哲学范畴。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老子所谓的德还没有超出孔子的“德”。对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去深入研究一下。

明白了以上所述,下面就可以来说一下“德”的含义了。笔者总结了一下,一共有五种含义。

1、指人生道德意义上的品德、德行。

这是德最一般意义上的含义。德的起源现在很难考证,根据现有的史料,西周初年“德”已有现在道德的含义。比如《诗经》中说: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承彝,好是懿德。

到了春秋时期,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哲学范畴。比如在孔子的著作中,德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老子继承了春秋时期“德”的一般意义。《道德经》中的“德”大部分指的就是人生意义上的品德、德行。比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等指的都是人的品德。

2、指万物生长的内在根据。

《道德经》第51章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各样的形态,自然环境促使万物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受重视,就在于不命令或干涉,而让其顺人自然。

在这段话中,德指的不是品德而是指万物生长的内在根据。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生了万物后,万物生长得有根据,没有根据万物是不能生长的,而“德畜之”,德来畜养万物,即万物由德而育,因此德是万物生长的内在根据。

3、指的是道的显现和功用。

《道德经》21章中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这句话的争论比较大,各样的解释都有。陈鼓应对此的解释是“大德的样态,随着道转移”。对于这个解释,笔者是认同的。

道是万物的本原,在道生出万物后,万物生存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存在的根据,二是生长的根据。这两个根据都源于道,第一个根据是以道的存在为根据,第二个根据以道的能演化为根据。第一个根据表示德是道的显化,最后会以德的形式存在于万物;第二个根据表示德是对道内在属性的继承,最后会以内在根据的形式存在于万物。而也正因为德是道的显化,才会出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否则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这个地方很不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正因为道和德是一而二的关系,德才能“惟道是从”。

4、指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品质。

《道德经》第60章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里讲的就是治理国家要有不伤害百姓的品质,如此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其实这里的“德”已经含有仁爱的意思了。

5、德作“得”,即德假借为得。

《道德经》第49章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意思是: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向善了(获得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守信了(获得信)。

在这段话中,德的含义是“得”,即得到、获得的意思。德的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如:《释文》中认为“德者,得也。”

文章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德的含义,仅仅说了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不足以包括“德”的所有含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2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