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称谓圆悟,悟后正式启修,修煉才是日常,圆证臻达结果。——老师留言
01当欲望主宰一个人的时候,精神最易外驰,人身三宝精炁神上溢下漏,危机暗存
人很容易为欲望所诱惑,耳目易被声色所诱,鼻口被芳菲所悦,肌体被舒适所安。当欲望主宰一个人的时候,精神最易外驰,人身三宝精炁神上溢下漏,危机暗存。嗜欲深者天机浅,人的志气会被一些低级趣味消解,五脏所藏精华被耗散。
劳形而且伤神,渐至形衰神败。先甜而后苦,晚年过得凄惨。这是多数人的路,修行就是要改变这样子,先苦后甜。通过满足欲望而得到的舒适难以长久。人精气神充足,神清气爽,自然会内心充满淡淡的喜悦。#太极拳#
神能安则寿得延。《黄帝内经》中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需先养心,其次养气,而后养血、养精、最次养形。我们的养生围绕着养神这个核心展开。心为神之主,心藏神。形为神之宅,气血精为神之荣卫。
02养生不要什么都想抓住,要抓住龙头,即养神
养生不要什么都想抓住,要抓住龙头,即养神。围绕着养神,缺什么补什么,比如血虚就补血,气虚就养气。养心需要合道,心合于道。想合道得知道道的特性,道的特性是虚无、柔弱、平易、清静、拙朴。
心合于道即为归根,身心都可以得到道的滋养。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健康,越发有活力。也才能够聚集阳炁,延寿。心能静而澄,神得清而虚。心安神舒,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能量,可以固元气,生精气,裕血气,自然百病不生。
养神之道在于格物,外缘不入,内缘不起。外物不扰于内,杜之于外,内心不起杂念,制之于中。杜外制中,内心清净,神得安,可以长久。心中若存执念,则神驰而气散,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身心疲弊。
03神得怡养,百病不侵
神得怡养,百病不侵。道理就这么简单。养神是养生的龙头,龙头抓住了,做好了,自然得到健康。至道不繁,大道至简。至道不烦,存真泥丸。七情六欲是伤人的利器,咱们慢慢分析一下。
整天为未来担惊受怕的人,其恐惧永远不会停止,恐伤肾。悲痛欲绝,这又为何,因为悲痛耗散了精气,精绝而不欲生。追逐享乐之人,其神散而不能藏。平日里忧虑却又无法脱身出来的人,气塞而不行。盛怒之人,心会迷乱,失去理智。
因此养生要去七情,绝六欲。很多人不理解,那这样子还是人吗?实际上先贤的意思是不要过度于七情六欲,发而能中节,即有度。气顺则神安,精充则神裕,形强则神泰。养神兼顾其它,以养神这个龙头带动龙身龙尾前行。
04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
开悟对修炼很重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性月当空,元神出现。这都是对先天功深的人而言。修炼需要知道练法,又要明理。这不仅仅要用眼看耳听,更要心悟,还要体悟。明其本真,理法圆融。
修炼之人多如牛毛,得道之人如凤毛麟角。难就难在开悟上。功夫练到关键时候,或者卡在某个层次很久,提升的契机可能就是开悟。小悟小进,大悟大进。就拿气来说,首先需要明白,我们说的不是呼吸之气,指的是中医所说的真气。
真气运行周身,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应该以精血为宝,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当学长心安神舒的时候,百病不生。
水平有限,欢迎指点。学会开心,保持开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