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党的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今年以来,甘泉县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将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壮筋骨,筑牢基层堡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就要建强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

甘泉县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突出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选人标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今年新当选的62名村党支部书记中,生产大户和致富带头人19名、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4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8名、有其他产业的12名,结构优势增强,各项工作推进有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道镇乔庄村作为全县确定的软弱涣散党组织之一,存在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松散不成规模等突出问题。新班子上任以来,经多方调研走访,最终确定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集中管理,由村党支部牵头,将亩土地流转给陕果集团托管发展山地苹果,通过土地入股、入社务工、同步同业等方式带动36户农户增收40万余元。现如今,乔庄村党支部带动有力,产业发展成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昔日的“后进”,如今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后劲和活力。

强队伍,激发脱贫动力

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甘泉县按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求,选优配强脱贫干部,从根本上确保县乡村三级干部以硬作风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群众致富。

石门镇高家河村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白成亮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主动谋划发展思路,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为解决村民土鸡蛋没有销售渠道的问题,他主动当起“推销员”,在县城广场宣传售卖土鸡蛋,并积极协调打开土鸡蛋进超市的大门,同时联系包村单位,结合村情实际发展核桃种植余亩,给当地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以来,甘泉县修订完善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调整了全县包村部门单位,选优配强了63支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重新选派“第一书记”13名,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12名,全面整合“四支队伍”,切实做到“好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抓扶贫”。同时,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将党员干部放到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造、识别、考评,充分调动全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服务脱贫的积极性,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了下坚实基础。

增活力,发挥党建引领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抓好基层党建就是抓住了富民强村的“牛鼻子”,甘泉县积极构建“党建+”模式,不断延伸党建内涵,形成了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大爷,我帮你把药带来了,一日三次每次2片,饭后服用。”这是包扶干部上周为群众代办的事。为进一步发挥“党建领航、助力脱贫”的强大动力,今年甘泉县创新推行“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活动,每周三,全县个帮扶单位近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户进行全方位走访帮扶、宣讲政策,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注重发挥组织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兴村的动力。该县坚持“支部+X+贫困户”模式,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多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引导各村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领办的经济组织,让贫困户有红利,村集体有收益。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按照“支部+‘三变’+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县乡支持指导,注入扶贫资金万元,把土地、羊子、人力、闲散资金等整合,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资建成全县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目前该合作社入股贫困户达到户,带动覆盖了全乡所有未脱贫的贫困户,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

(来源:延安党建)

监制:曹圆宇审核:马磊编辑:步雨杭

甘泉宣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24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