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医院急诊科兼重症医学科主任,年她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十多年来,参与健康到家、应急救援、扶危济困和节日慰问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总时长达余小时,服务村(社区)达个。
王姝莲志愿服务团队义务为村民体检。
行“义”之道
从年至今,王姝莲在志愿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年。人们常说,行善容易,而坚持行善可不是件易事。
王姝莲先后参加了多项志愿活动,其中,有一项让人意想不到又倍感震撼的志愿行动。
“让急救知识成为常识”是王姝莲一直以来的愿望。为此,她也在用个人的力量,默默为之努力。年,她带领所在科室的医疗团队开创了“人人学救护、救护为人人”的志愿服务项目。
从项目开创以来,他们用自己的零散休息时间,把“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法”“异物卡喉急救”和“外伤急救”等多种急救知识送进学校、商场、养老院和偏远乡村等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学习急救。
起初,王姝莲团队主要以开展讲座的形式宣传急救知识和方法。
“查完房,下了夜班,我们就赶紧走。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可我们还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急救和其他健康知识。”王姝莲告诉记者。
一辆救护车、一个司机、几位医护人员,是他们行“义”之道的标配。上白班他们没时间,只有利用夜班后的休息时间去宣讲。
而他们的志愿行为,不光没有报酬,且没有任何形式的外部支持。去哪讲、如何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他们自己联系和安排。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都觉得学这些没有用。我们就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讲,他们才同意我们过去。可即使是去了,也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去听。”王姝莲回忆道。
他们经常去偏远的山村进行宣讲,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可却鲜有村民愿意去听。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提高健康和医疗意识,我们在单一的宣讲服务基础上增加了义诊和简单的体检服务项目。”王姝莲介绍道。
因为他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学习中。王姝莲团队也成功地从死亡的边缘救下了不少人,并筛查出不少自身患有疾病却不知情的病人。
几年来,王姝莲带领团队坚持每月两到三次义务下基层,为群众宣讲急救知识。他们去过大大小小的山村、学校和公园等地,遇到过恶劣的雨雪天气、坎坷的道路障碍,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
“为了让更多的意外患者获救成功,让更多的人成为生命的守护者,作为志愿者,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宣传、推广和传播应急救护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姝莲语重心长地说。
王姝莲志愿服务团队。
坚韧之志
对于王姝莲身上那股子执着劲儿,记者十分佩服与感动。但只要问及她如何能坚持克服重重困难去行善,她总是笑而不答。
不过,记者还是从她的个人经历中找到了突破口。王姝莲的个人简历中提到了她的职称是副主任中医师,且多项学术成果也都是中医领域的。
一名擅长中医疗法的医生缘何进入了急诊科和ICU工作?带着疑问,记者与王姝莲聊起了她走进ICU的那段经历。
年1月,医院创立重症医学科,而刚满35岁的王姝莲成为第一任主任。
“我原本在内科工作,面对重症医学领域,对我来说是从零开始,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王姝莲坦率地说。
没有坚实基础的科室,自然不容易被人们认可,想要迅速起步也不那么容易。
王姝莲说,起初他们的科室几乎没有病人,想来还是因为人们对他们没有十足的信任。
而她接受从零开始的现实,并通过外出进修自我学习等各种途径,深入学习急救和重症领域的医学技能。
最终,王姝莲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意义。一位病人的到来,好似带来了一份互相“救赎”的缘分。
一天,有医院转到了医院,患者脑梗塞合并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送到ICU时已经处于深昏迷状态。“那一次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我们第一次面对如此重症的患者。家属是悲伤的,同事是犹豫的。”王姝莲回忆道。但面对真正的挑战,她必须选择果决,这勇气便来自于她不曾放弃的努力。
机械通气、强心、利尿、脑保护……一系列抢救措施印刻在王姝莲脑海里。为了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她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伴随着呼吸机清脆的气流声,她守在病人旁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与此同时,她还运用自己的中医基础,为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收治病人的第10天,终于使其转危为安。这也让王姝莲坚定了信心,感受到坚持的价值。记者问她,面对艰辛和困难,为何没有选择放弃,回到自己擅长且熟悉的工作岗位?
“既然来了,就想尽全力去做好。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更多的生命,那该是何其有幸啊!”王姝莲感慨道。
王姝莲不仅为医院建立起了重症医学科,也将中西医结合带进了重症抢救治疗。
听了她的特殊经历和感人故事,也就读懂了她坚持在志愿道路上的情结和动力所在。在每一位像雷锋同志一样的志愿者身上,应该都有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信念,他们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将内心的真善美撒向人间!邯报融媒体记者武悦
责任编辑:王杰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