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现代人吃什么才好
不适合人体的食物
这几年来,以肉食为主食的西式饮食方式重新受到评估。
过度摄取蛋白质,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蛋白质是必需食品,但是全美国人已经重新评估以往的饮食生活。
为什么过量摄取蛋白质会造成问题呢?
原因是会过度消耗踢被制造的消化酵素。此外,消化不良造成食物腐败或养分停滞也会成为问题。例如牛排的主要养分是蛋白质,如果要为人体所吸收,就必须要转换为氨基酸分子。
因为经过加热,所以即使适度咀嚼混合唾液的牛排(尤其是蛋白质),也无法得到事前消化的作用,甚至到达胃的下方。这时,必须借着胃蛋白酶才能够开始消化蛋白质。
蛋白质多半无法完全被消化,分解,运送到肠成为氨基酸分子,而消化不良的蛋白质碎片会进入到血液中。这种没有完全被消化,分解的蛋白质分子,会引起狼疮、癌症、关节炎、过敏等慢性病或自体免疫疾病等许多病症。这些不良分子长时间滞留在肠内,还会阻碍身体吸收重要的养分。
此外,也会成为有毒气体或有害物质产生的原因。而且消化酵素不足会抑制养分的吸收,造成“肠内腐败慢性化”,引起各种疾病。
遗憾的是,现代人并没有吃适合人体的食物。不!应该说,已经没有能够吃到适合人体食物的环境了。
就算自己比别人更注意食物,但是仍然做的不够完美。即使过着完善的饮食生活,不过大多数人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实地吸收养分。
除了“消化酵素不足”外,现代人也大量摄取会抑制自然消化过程的碳酸饮料、药物、咖啡因、酒等。
再加上平日的料理习惯,以及在每天承受压力的社会中养成的饮食生活习惯,结果容易引起“胃灼热”、“消化不良”等症状,连带也会使得体内环境恶化,罹患“溃疡”、“肠内疾病”等。
细说人类的消化机制
在此说明人类消化的机制(消化过程)
食物进入口中,借由反复咀嚼的动作混合唾液。唾液中含有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酵素。食物被磨碎到能够通过食道的程度后运送到胃,然后蛋白质被分解。
食物在胃内持续被分解、接着运送到下一个目的地小肠,这时来自胆囊、胰脏、肝脏粉分泌的消化酵素,才会促进消化过程,养分几乎都是在小肠被吸收到人体内。
被简单消化的食物移动到大肠,在这里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在排出之前,会成为排泄物停滞在肠内(这个排泄物的贮藏室,成为能够提高我们健康的微生物的最佳栖息环境。因此,并不是说肠内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害菌),最后被排泄掉。经过大约24小时的“食物之旅”终告结束(参考图1)。
人类消化、吸收的过程
口腔①借着唾液的淀粉酶消化淀粉。充分咀嚼食物,就能够扩大食物接触消化液的表面积。
↓
胃②借着胃液的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
小肠③蛋白质被胰液消化成寡肽后,由小肠粘膜吸收,同时分解成氨基酸。三酸甘油脂被胆汁乳化后,藉由胰液的脂肪酶作用,大部分被分解成脂肪酸和单酸甘油酯。碳水化合物则由胰DcB粉酶分解成寡糖,由小肠粘膜吸收,再分解成单糖。
↓
大肠④除了水分以外的无机质等,也会被吸收一些。纤雒等不消化物或肠内细菌类则形成粪便。
(根据《简易营养学》吉田勉编着)
在这些过程中,由口中进入的食物按照既定的时间通过所有的消化器官,只排泄不必要的残渣。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吗?答案是“NO”。因为现代人使用各种调理方法料理各种食物,而且不按照时间进食,经常在承受压力的状态下吃东西。
除了遗传体质的问题之外,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消化不完全的问题。
我在美国发表演讲时,听众会询问:“何种人需要实行食物酵素疗法或摄取酵素营养食品呢?”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会放屁的人”。这并不是开玩笑,放屁是因为消化不良造成肠内腐败或异常发酵而产生的气体。
以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为主来考虑这个问题时,就会了解到处各种酵素在消化器官中发挥作用。
在胃内,胃酸和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胃中的酸度极高,消化酵素胃蛋白酶仔pH值为酸性的环境中特别活跃。此外,为了吸收养分而使用的器官小肠,已确认存在着会受到微生物(益菌)极大影响的酵素。
为了将咀嚼的食物分解、消化与吸收、身体会制造出各种酵素。
将食物摄入口中后,最后成为养分由肠道吸收,变成完全不同的形质(形质转换作用也是酵素的一大作用)。
生病时谨慎吃东西
那么,是否将所有食物的消化、吸收工作,交给在消化器官内自行分泌的消化酵素就够了呢?
前面叙述过的“食物酵素”,是指含有能够自我消化的消化酵素的食物。“食物酵素”在生的食物或发酵食品中含量较多。
住在都市的现代人,很难光靠着生食过活。现代人身处于摄取各种加工食品的环境中,因此有很多无法自我消化的食物。我们的身体必须要自己分泌大量消化酵素的状况中。
因此,在生病时,不可摄取会促进消化的食物。在食欲不振时,身体会告诉你“请不要再使用消化酵素了。现在代谢酵素正忙于康复”。
但是,如果接受“生病时体力衰退,为了拥有活力,要勉强自己吃点东西”的错误建议。就会弄巧成拙。
动物在身体状况不良时,什么也不吃,只是就地修养,借由断食保存消化酵素,重新恢复代谢酵素的作用。这是动物的本能。
我们在生病时,尽量不要对消化器官造成负担,只摄取含有维他命、矿物质、抗氧化物质等必需的养分,就能够恢复体力。
镁比钙更重要
想要预防疾病并得到长寿,就要舍弃过热的饮食,采取以生食(尤其是生鲜蔬果)为主的饮食生活,不要浪费一生只有定量的酵素。
在此说明“酵素与镁的关系”。
酵素较多的食物,亦即生鲜蔬果、海藻中含有很多镁,大量使用酵素时需要镁。
消耗酵素之具体例子,就是过度摄取甜食、过度加热的肉、鱼、蛋、氧化的油(尤其是零食等)、亚油酸、饱和脂肪酸、以及过量抽烟、喝酒、摄取充满添加物的食品及压力积存等。
这些生活形态会大量的浪费消化酵素,使得潜在酵素不断减少。同时,细胞内矿物质,尤其是镁的消耗量增加。镁是酵素最好的辅剂,与酵素合为一体忙碌地工作。
如果镁因为活动而大量消耗,则细胞内会大量释放出镁。细胞内的镁减少时,原本不能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钙会趁虚而入,使得细胞内的钙量过多。这时,细胞非常紧张,会引起痉挛或收缩。
这种紧张会产生各种疼痛,在肌肉方面会出现肌肉痛、小腿肚抽筋、肩膀酸痛、关节炎,在心脏方面会出现狭心症、频脉、心律不整,在子宫方面会出现肌瘤、生理不顺、内膜症,在支气管方面会出现支气管炎、支气管气喘,在动脉方面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在神经方面会出现精神失常、学习力减退、脑中风、偏头痛。此外,还有浮肿、蛀牙、骨质疏松症、结石等各种症状。反过来说,这些症状都是因为缺乏生鲜蔬果、水果及海藻造成的。
镁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后来热潮消退,所有的矿物质都由其存在的必要,但是镁是必须要经常摄取的重要矿物质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大家都忘了它的存在,只注意到“要摄取钙”。以前,人们总是认为摄取钙就能得到健康。近年来,随着矿物质研究的进步,终于知道“镁和钙要等量,甚至要比钙存在更多,否则无法制造骨骼”。
镁是几乎存在于细胞内部的矿物质,与细胞外的镁比率应该是4比1。反之,钙几乎是存在于细胞外的矿物质,外部与内部的存在比率为一千万比一。
当体内的酵素需求增多时,成为其辅剂的镁的需求也会增多,大量使用体内酵素,会导致镁缺乏,成为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种疼痛、心脏和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妇科方面的疾病)的原因。当细胞内的镁减少时,钙就进入细胞内。
细胞内缺乏镁,几乎都是因为不良的饮食导致消化酵素过度浪费所致。反之,只要摄取富含酵素的食物(尤其是生鲜蔬果),就能够得到健康。
水果的价值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亚朗·瓦卡博士说:“古代人类的祖先既不是肉食也不是草食,更不是杂食主义,他们以水果为主食。”
很多人认为水果中含有很多对身体不好的果糖,因此对水果敬而远之。但这是一大误解。没有比水果含有更多酵素的食物了,以下说明食用水果的好处。
水果的优点:
容易消化(面包、米、肉、鱼、乳制品等浓缩食品会在胃内停留1个半~4个小时,但水果只要20分钟就能够被消化)。
优质的糖分(果糖30﹪、葡萄糖30﹪、蔗糖30﹪)能够产生最好的热量,成为运动的营养来源。
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可以让胰岛素完全不必分泌出来,因此能够避免罹患糖尿病。
水果中70~90﹪是优质水分。
水果的水分中存在各种矿物质,是最优良的矿物质补给品。
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
生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酵素(酵素=生命力)。
含有丰富的纤维(消除便秘)。
含有少量优质脂肪酸。
含有少量的氨基酸(蛋白质分解型,能够顺畅吸收)。
将身体的pH值调整为弱碱性。
含有所有必需的养分。
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植物的色素与香气),具有抗氧化作用。
早餐只吃水果,能促进身体排出有害毒素。
低热量,就算吃很多也不会发胖。
多半为香气四溢、好吃的水果。
水果几乎零缺点。刚开始吃的时候,也许感觉比较冰冷,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
最佳健康食谱
人类一天吃三餐,三餐都必需要摄取含有酵素的食品。一般人只要过着以下的饮食生活,就能够保持很好的健康状态。
水果和对身体好的茶。
(主食)烤或蒸的甘薯和马铃薯。也可以吃煮芋头。或选择乔麦食材。
(副食)含有丰富的海藻的生菜色拉(调味酱要使用亚麻仁油等优质的油。少量使用橄榄油、盐、胡椒、酱油等)和对身体好的茶。
只吃水果(水果干也是很好的点心)。
(主食)杂粮饭(加入苋菜等杂粮饭)。
(副食)海藻生菜色拉(调味酱和午餐相同)、煮蔬菜(用酱油调味)、味噌汤、腌渍菜、醋渍菜(海带芽、小黄瓜等)、豆腐、豆腐料理,可以吃少量的鱼、肉(可以调理,但最好生吃),并且喝对身体好的茶。
我再三强调,酵素营养学的原则是“三餐都要摄取水果或生菜沙拉”。秘诀是早餐只吃水果,午餐吃色拉、薯类、只有晚餐吃饭。吃得过多时,可以实践本书介绍的半断食法(A~C的方法任选一种)。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北京白癜风怎么办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