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快要结束了,开始盘点今年读过的书,有三本我愿称之为“人生好书”,多次被它们戳中痛点,也确实改变了一些“痼习”。

比如每当进入不了工作状态时,想到《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里的番茄钟,立马解决问题;

为人际关系而烦恼时,就会想起《被讨厌的勇气》里的“课题分离”,马上停止自怨自艾。

读一本书,只要有一个触动你的点那就赚到了,今天要推荐的这本《认知觉醒》,被它打动的点有很多,甚至有种“这本书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错觉。

(当然是我想多了,因为大家面对的问题都差不多吧)。

这本书的标题很玄乎,副标题更吸引人——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改变”这个词太有诱惑力,我们凡夫俗子谁不渴望通过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但现实是,改变自己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改变自己这么难?

先来看看我们经常“掉的坑”:

常常这里弄一下,那里弄一下,忙得一团糟,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下班路上想好晚上要学英语,结果到家瘫在沙发上,玩玩手机一晚上就过去了;

早上想早起去跑步,结果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哪怕立无数个flag,参加n个打卡群,却依旧如故。

为啥改变这么难?先别急着怪自己意志力薄弱,因为我们的本能脑就是趋易避难的,追求轻松快乐的感觉,所以改变这件事本身就是反本能的,当然很难。

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很难改变自己的人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不足”——顺着自己的本性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分散注意力。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往往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不同而导致的。

一心二用是能力低下的表现

这也是对我特别有冲击力的观点。

我一直觉得一心二用个高效的习惯,但作者认为这种“做A想B”是能力低下的表现。

没错,也是元认知能力低下的表现。

做A想B看似节约时间,其实往往两件事都做不好,作者说得更严重,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问题,既想干这个,又想做那个,看书的时候想着等会吃什么,写东西的时候,突然想到什么就去看下手机……

做A想B是因为这两件事的权重似乎差不多,大脑无法确定哪个更重要,就会一直在犹豫不决中浪费时间,陷入模糊的状态。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你一心二用的时候,是不是你在走神的时候,这种感觉很爽,但是往往付出巨大代价,生命质量甚至会变差。

因为走神本质是逃避,一般在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

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走出一心二用的困境,就是要消除大脑模糊的状态,明确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这本书的名字叫《认知觉醒》,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是真的的觉醒呢?

作者认为,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就是:觉知。

当一个人能够觉知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保持觉知的前提是,要先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就我的理解而言,就是反思与行动的能力。

你可以把元认知想象成独立于理性与感性之外的“第三人”,比如说当你在做A想B的时候,元认知就会跳出来提醒你,“你现在应该做最重要的事!”

当你早上醒来,伸手去拿手机时,元认知立马告诉你,这样躺着刷手机,你又浪费了最清醒高效的好时光。

当然,光反思是没用的,还必须依赖行动。

这里可以用到的方法就是尽量消除模糊,作者甚至说“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有两个“锦囊”可以提供给大家:

第一,让感受回归行动,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第二,就是写下来。作者用的方法是写每日反思,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然后写下来。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更有系统、成体系的观点,我只是写下了自己最受触动的几个点,这也是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不用记住所有内容,写下最能打动你的,哪怕一句话,都说明你没白看这本书。

最初在小红书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然后去豆瓣看了下评论,差评非常多,都说这本书是各种外国书籍观点的大拼凑。

我很庆幸在偶尔打开这本书,看到序言部分被一个点打动,然后认真读完这本书,记了很多笔记,还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jc/22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