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万里长江东流入海处,屹立着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她堪称是清北之后的国内第三高校,也是众多学子心目中的求学圣地,学术殿堂。
自19世纪末成立以来,跨越三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交大已经从最初的一所交通理工院校,在历史变迁中更迭进步,终成享誉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气魄。
交大校门她有完整的学科设置,有赫赫有名的大师学者,也有世界领先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还有那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交大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成长。
走进历史悠久的交大,既有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在诉说着多年的历史变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在彰显年轻的活力,谁能不对她心生爱慕?
她是独一无二的上海交大!
办学:敢为人先,与日俱进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16栋楼,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图书馆、工程馆、科学馆等,这些具有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至今笑看春风,诉说着交大百年的沧桑演变。
交大老图书馆19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自强,方是出路。交大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中华民族“图强”的梦想。
所谓“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创办现代化的学堂,培育新式人才,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当时著名实业家盛宣怀排除万难,于年创办了南洋公学,成为交大历史的源流。
从成立开始,这所学校就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不断开拓进取。学校根据时局需要,在国内的大学首开先河设置了很多新学科,包括铁路管理、机电、机械等,还创办了近代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南洋公学年,学校归属当时的交通部,更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这是学校以“交通”作为名称的开始。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不管时局怎么变化,交大始终没有改变办学初衷,逐渐发展成为以工程教育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著名学府。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交大配合院系调整的需要,将自身的大批优势学科与其他十余所院校重新整合,自身则成为以机电机械为主的工科类大学。
年,交大主体西迁至西安,仅留部分专业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成新的交大。而西迁的交大,闪耀着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西迁精神”,在祖国的西北地区生根发芽。后来,分居两地的大学独立办学,并且在原强大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
此后的交大,拼搏向上之精神不灭,与时俱进之风气不改,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快速成长起来,从原来一个工科类院校,不断扩充学科体系,探索全新的办学和育人模式,成果斐然。
交大一角在中美尚未建交的年,交大就冲破重重疑虑,派遣教授代表团出访美国高校,开启了“中美高等教育界的破冰之旅”。后来,交大又率先实施国家化办学战略,迄今为止,已经与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其中巴黎高科学院、交大密西根学院等院系,堪称国际合作办学的标杆。
一直以来在交大人身上传承着的,是为民族、为国家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也是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气魄。
育人:大师云集,贤才辈出关于大学,清华前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执掌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荟萃,大师云集,而同时期的交大也不甘示弱。
早期的学校掌门人,也是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格局,招揽各领域名师大家。上世纪20年代,学生口中的“三民主义”,就是指的物理系教授周铭、数学系教授胡明复、化学系教授徐名材三位名教授,还有30年代讲授基础课程的五大教授,被学生称为“五权宪法”,均是当时响当当的“明星团队”。
交大早期三位名教授他们学富五车,又治学严谨,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流利清晰,虽然风格不同,却一样精彩纷呈。聆听这些大师的课程,就好像是在启明星的指引下,畅游在知识的海洋,简直是一种享受。
那时候,交大效仿西方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实行分级教育制度,设立了上院、中院、外院和特班,面向不同的学生;又引进国外名校的原版教材,努力在向先进技术靠近。
招揽名师,引进先进教育模式,最终都是为了培养一流的学生。交大前老校长、工科先驱唐文治先生曾指出:“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交大前老校长唐文治雕像这一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了交大百年创校之路。以此为基点,交大在往后的办学过程中,无不朝着学科的前沿水平前进,培养高水平的优秀学子。即使是到了今天,交大要创建世界一路大学,也是以“人才强校”为主战略,用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顶尖人才保驾护航。
多名教授,47位两院院士,为4.5名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多年来,包括钱学森、吴文俊、王振义等学术泰斗,船王赵锡成、携程创始人沈南鹏、电脑大王王安等商界领袖,李叔同、黄炎培、卢燕等社会名流在内的30余万优秀学子,在各行各业都有流传甚广的佳话。
治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当一群才高八斗、成果等身的教师,遇到一群充满创新潜能、思维活跃的学生,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能点亮学术的天空。而这不过只是交大师生的日常。
交大人的身上,始终有一种求真务实的干劲,做事踏实不浮夸,不管是做实验还是讲学,都力求严谨。成名后的钱学森,回忆起在交大求学时,曾表示“专业基础课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这大概就是交大老师的真实写照。
而钱学森本人,做实验特别细致入微,对每一个数据都精益求精,他的实验报告不仅详尽完整,并且常常作图都清晰工整。他的一份热工实验报告多达多页,得到老师分的评分,也成为机械系办学历史上的“最佳实验报告”。
交大校友钱学森也正是因为教师、学生这种认真、细致的作风,才让交大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从这里诞生的国内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第一座电视台、第一例断手再植术、第一枚运载火箭……无数的突破性、开创性研究成果,无不闪耀着一代代交大师生的智慧与才能。
今天的交大,已经从最初的“工科”专门学校,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顶尖研究型高校。近些年来,学校的办学指标,包括两院院士、学科评估、科研经费、收录论文等项目,都在快速向世界一流水准靠近,堪称国内“20年来发展最快的高校”。
就拿学科建设来说。交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临床医学等强势学科,稳居国内高校首位。
而在全球范围内,交大也有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抗衡的学科。在ESI基本学科指标中,交大的理、工、医、文四大板块,均有世界前1%的学科,其中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四个学科,均跻身全球前千分之一,工程学更是排在全球前万分之一的位置,堪称金字塔的顶尖。
交大凯旋门校门何为交大:从工科专长,到交通天地如今,当我们走进交大的老校区,依然能够从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老建筑中感受到那份深厚的积淀与底蕴;而与之遥相呼应的闵行校区,则更多地彰显着交大的活力与热情。
这是今天的交大。她不再只是“交通”领域的佼佼者,而是教育、科研的集大成者。她以理科为先导,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辅之以高水平的经、文、法、农等学科为特色,形成全面发展的布局。
今天的交大,交通万物,乃成其大。正如交大前校长张杰引用《易经》“泰”所阐释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就是交大,是交大多年来交大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动力,也一定是交大在未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z/2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