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人说,“我报了那么多课,可怎么就是没见提高呢。钱搭进去了,时间也花了,就是感觉没学到什么,还很焦虑。”
这个时代的人们有了触手可及的信息,无论是微博,豆瓣,知乎,还是小红书,抖音,各类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海量优质、繁杂的内容,人们也置身于这些信息里乐此不疲。
不过,体验完速阅收藏的快感后,大家会发现自己完全想不起来看了什么,也大概率不会再次打开收藏的内容。
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之后,那种一事无成的焦虑感便如潮水般袭来,之后又会投入到大量信息里循环往复。
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里总结到,“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深以为然。
如大多数人一般,作者周岭曾经也经历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浑浑噩噩过日子的状态。不过就在36岁时,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觉醒,此后便不断摸索尝试认识、改变自己。
《认知觉醒》这本书即是他对自己多年经历的学习反思总结。书中首先从人性内在的角度解析为什么会焦虑,而后又深剖四大力,解构如何改变精进。读完之后,醍醐灌顶。
豆瓣图书封面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认识自己
-专注力——让感受回归行动
-学习力——明确目标,在触动和反馈中学习
-行动力——做,就对了
-情绪力——换个角度,豁然开朗
1.别着急,先认识一下你自己
不论哪个人,他都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其中理智脑主管人的认知,但它的力量相对薄弱,因而在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策都源于本能脑和情绪脑。
不过,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天然有趋向“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特质,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行动上避难趋易,而在欲望上急于求成。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因而也会同时做很多事。
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这样,焦虑也便成了必然。这正契合王小波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认知觉醒》P6另外,人的进化成长过程带来了很多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状态,导致自己意识上知道要努力,潜意识上却想享乐;被动承受各种烦恼,而非主动面对;以及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
这样的差异带来的是迷茫,恐惧和困扰。想要改变和成长,不得不去面对的即是消除自己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明确核心困难,直面痛苦,并在行动上给出清晰的目标。
而能够催化自己消除模糊的一个推手即是“元认知”——跳脱自我,反思思维,审视行为。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元认知是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在任何一个选择节点,都可想清楚自己的反应,明确主张,消除模糊,进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苏格拉底说,你自己就是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认识自己,开启控制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Unsplash2.专注力——让感受回归行动
和同事聊天,说到他最近项目任务繁重,在做规划时想到要赶紧完成汇报文件,或是在做汇报文件时想着要与相关联系人沟通细节。忙完一天后,常常感到身心疲惫,都有些打击到工作积极性了。
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这种身心分离模式会对个人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同事的疲惫感和工作积极性便源于此。
想要改变,重要的是“让感受回归行动”——专注和享受当下所做之事。换句话说,就是跑步时感受自己的动作、呼吸;吃饭时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过程……
让此刻的注意力回归当下的感受,让当下的感受回馈长久的专注力。
Unsplash3.学习力——明确目标,在触动和反馈中学习
很多人在列年度目标时会写“要学会一门语言”,或是“要坚持运动”,可往往到年底总结时才发现自己不仅没好好学会一门语言,连运动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真正锻炼到身体。
认真反思即会发现,这些目标都定得太大、太模糊,以致于我们的大脑不知道该怎么去具体实施。想要改变,重要的是提炼目标。
同时,个体或群体的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我们常说“跳出舒适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是因为这个区域是我们已知的,且最容易。总在已知的轻松环境下生活,是很难成长的。
但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就跳到困难区。因为这个区域的强度难度都很大,盲目追求“最高标准”,还自我感动说坚持就是胜利,反而会因为最后做不到学不会而丧失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佳的状态应该是在拉伸区学习,这个区域既能让人学有所成,也确保了学习的挑战性。结合大脑喜欢清晰目标的特性,我们应该跳出舒适区,在拉伸区有细致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wh/2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