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改变,努力两天,没什么成绩就放弃了?
你是否也想勤快点,每天早起跑步,可总是心生懒惰,一觉睡到太阳出?
你是否也特别努力,靠毅力苦苦支撑,却没有任何改变?
……
最后无奈,拿起手机,刷剧、游戏起来……
《认知觉醒》里说懒惰、安逸享乐、趋易避难,是人类的天性,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曾经下班聚会、喝酒、看视频、玩游戏来打发时间。直到朋友发生意外,他问自己:“如果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那自己还有什么、会什么,又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
慢慢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影响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36岁,他开始探索和学习,研究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他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也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在他实现梦想的同时,还把自我改变的方法写成了这本书,相信我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认知觉醒》会让你通过大脑的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看清自己;从刻意练习、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是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和情绪力,借力而行。
我知道,你也想学习,但就是放不下手机;你也想变好,只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你也想努力,但总是扛不过懒惰……
别着急,这就是人的天性。我可不是在给你的懒惰和安逸找借口,一起看看大脑的进化过程吧。
01面对天性,接纳自己
人的大脑分三重:一是“本能脑”,主管本能,源于约3.6亿年前的爬行动物时代,结构简单,可以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二是“情绪脑”,主管情绪,源于2亿年前,哺乳动物登场,为了适应环境,发展出了能感知恐惧、兴奋和伤心等情绪的情绪脑;三是“理智脑”,主管思考。约万年前,人类的前额区进化出了“新皮层”,它能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建立文明,这是人类独有的脑区——理智脑。
总的来说吧,我们的大脑里有: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久远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最喜欢的喜欢做舒适、容易的事,急于求成,爱逃避困难。为啥呢?在野兽横行的年代,危险随时降临,谁会烧脑地想未来呢,有吃的赶紧吃,有玩的赶紧玩吧!
你看哈,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它太年轻了,如果说本能脑岁、情绪脑50岁,那理智脑还不满1岁。
当弱小的理智脑说:“放下手机,去看看书吧”,本能脑和情绪脑强烈反对,说:“那有啥意思,还是刷会抖音,打打游戏吧,多爽!”,这个弱小的理智脑抵抗不过,会说:“我就玩一小会儿,明天再努力!”
你看,用弱小的理智脑去对抗老道的本能脑和情绪脑,累坏了也打不过呀。
朋友们,理智脑可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脑的,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02面对困难,改变视角,驱动本能脑。
相信很多人听过“棉花糖实验”。就是在孩子面前放一个棉花糖,孩子呢,有两个选择,直接吃掉,就没有了;若能在20分钟内不吃,就能再得到一个棉花糖。结果,有的孩子吃掉了,有的孩子坚持下来,带着两个棉花糖回家了。
跟踪调查显示,能够忍耐20分钟,得到两个棉花糖的孩子,青春期学习成绩和成年后的能力相对更优秀。
坚持下来的孩子自控力真的很强,从大脑的结构来说,他们靠的可不只是理智脑的思考,而是运用策略抵抗诱惑。
首先,后满足,就是多等待一下;其次,用理智脑驱动本能脑,把等待的过程变得有趣,像在进行一场比赛。
那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可以应用一下呢?比如,想刷剧的时候,温和地告诉自己:“你该享受的一点儿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作者把这个方法叫“后娱乐”,和“延迟满足感”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看看孩子在等待时候的自我游戏力,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一下。怎么学呢?请出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解决困难。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确畏惧困难,喜欢享乐,但如果他们能从困难的事情中感受到乐趣呢?他们才不管你是做烧脑的数学题,还是玩手机,他们只在乎舒适。科学家沉迷于研究,因为他们乐在其中。
重点来了:只要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对困难的事上瘾就可以了。怎么做呢?
当我们面对不得不做事情时,改变视角,赋予行动的意义或者干脆当成一个游戏比赛,这样就能激发出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
03顶级成长“凭感觉”
先说一个“第六感”的故事。年,德军对英国本土进行空袭,英国首相丘吉尔经常夜晚前往防空地视察。一天晚上,他完活收工想离开,助手给他开车门,他却绕到了另一边上车了。不一会儿,炸弹就落了下来,车差点给掀翻了。巧的是,丘吉尔若从助手打开的那边上车,命可能就没了。
后来,媳妇问他为什么会换到另一边坐,他说是听到上天的指示。
你一定奇怪,讲这个干什么。我是想告诉你,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有多强大。
本能脑和情绪脑看上去好吃懒做、目光短浅,但他们的感知能力超强,掌管着我们的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还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他们的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0000次/秒,堪比世上运行最快的计算机;再说理智脑,它运行最快的速度仅为40次/秒,这个有远见的理智脑是不是弱爆了。
可以说,丘吉尔的命是在理智脑没反应过来时,本能脑和情绪脑捕捉到了危险的气息救了他一命。
这就像我们说的“第六感”,你就是感觉某个人或某件事哪里不对,就说不上来。
那本能脑和情绪脑强大的感知力对我们有啥用呢?
第一,它可以帮我们找到行动的小目标,舒适区边缘。
比如,你读书的时候,不是全盘接受,而要找触动你的那个点,就是最适合你,也是能够让你发生改变的“拉伸区”。拉伸区就是让我们觉得有困难,但是努力一下能完成的区域。
为什么要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帮我们筛选到这个地方呢?如果是太容易的内容,就是我们的舒适区,太容易了,没挑战、容易分心,不会成长;如果是太难的内容,你根本读不懂,硬啃的话,累晕了你也不会受益,只能徒增痛苦,更快放弃。
再比如,运动时候也一样,能完成,刚刚有点儿累,就是舒适区边缘——最好的运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舒适圈会逐渐拓展,我们也会逐渐成长。
第二,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很多人在工作多年以后会说:“这不是我想做的,我要转行”。其实他们最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大多想的是“能赚多少钱”“发展怎么样?”“这个工作累不累,危不危险?”
过多的理性思考、权衡利弊,让我们失去了找到真正梦想的机会。后来呢,工作起来没有动力和激情,也就很难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那么,我们不妨用感知力代替一下思考力,捕捉一下潜意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问自己几个问题:
设想你已经90岁了,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你最喜欢的人是谁?
如果衣食无忧,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不过,感性能力虽然厉害,但听起来虚无缥缈的,怎么捕捉呢?
1.“最”字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zl/2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