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我们都会见到,年轻的脸庞斗志满满地加入职场大军,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初入职场,又开始怀疑人生:
我这么有能力,为什么只塞给我一堆杂事?
经常加班到11点,一点个人时间都没有,颈椎病越来越严重,整个人都废了
人人都想选择辛苦程度较低但收益高的职位。
根据问道网举行的一次的在线调查,42.59%报考人认为“工作轻松、福利好”是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35.19%因为“铁饭碗”,只有22.22%是因为就业压力,其中前两个因素具有“性价比”高的共性,还是一种取决于个体效用最大化的经济逐利选择。
公务员的稳定性、工作投入与产出比都是其他任何岗位所无法比拟的,除了良好的福利政策和较小的工作压力之外,通过几年的加薪、房补、车改、带薪休假以及公费出资培训,甚至是出国学习的机会等政策,公务员岗位的效用更是远非其它岗位所能匹及的。
我的一位读者,他是小县城的教育局一名公务员,在入编之前长达一年的培训中,头悬梁锥刺股,几乎是拼尽全力才考胜了另外个人,成了个人中唯一的胜出者,也就是大家眼里的香饽饽国家公务员。
即使在很多十八线小县城里,绝大部分长辈都认为,只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才是正规职业,其他工作,意味着流离失所、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和他沟通过程中,我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新人满满的焦虑与迷茫:
我很迷茫,好不容易进了编制,却只有日复一日的汇报工作和内勤材料。除此之外,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居然是抓培领导视察!看着你加班、跳槽,我好羡慕啊,至少你在为了可能更好的未来拼搏着,不断吸收着新东西,而我,除了堆积如山的资料,就什么也没有了……
仿佛豪情万丈、壮志凌云的项羽,直冲阵前,打开大阵之门,却空无一人……
他没有勇气选择跳槽,甚至都不敢去想跳槽这件事,家庭压力、现实问题就是压着他的大山。而且对跳槽后的未来,他也毫无把握:都说改变趁年轻,可是换一份工作,就真的能改变现状吗?
平凡岗位和公务员岗位的区别如同驾车上高速,选择前者意味着不收高速费但身后面对的是持续性崎岖不平的道路,选择后者前期需要垫付一定的成本,包括时间与精力,甚至是经济成本,深厚却能一路顺畅快速到达目的地。
在“一考惊天下”的心理动机驱动下,大量的技术人才为了追求“劳动付出与收益”高性价比的价值目标,使得本应发挥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进入公务员队伍被当今社会视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精英”的价值标准,这对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当代青年的焦虑心理。
尽管很多年轻人拥有过人的本领和丰富的知识能力,但因为在性格、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相应缺陷没有能够成为公务员,他们会以偏概全地认为自身在所有方面都较公务员弱,自信心大大削弱。
“考公热”无疑将一大部分本应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推向了不创造任何价值的公务员考试行为。如果该人群数量比例过大,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耗费。
Duffy等学者把实现工作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途径的职业划分为5个维度:
安全环境:主要指工作是否为劳动者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安全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主要指工作是否基于其能力和学识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工作待遇;医疗保健:主要指工作是否有足够的医疗保健对劳动者提供身心健康的支持;自由时间:主要指工作时间是否恰当以及能否提供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价值观念:主要指工作价值观是否与劳动者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匹配。其实不管你是留在老家当公务员,还是北上广深和众多人才争一席之地,选择的焦虑开始不断扩散和升温:工作究竟是维稳,还是趁年轻不管不顾地闯一回?
“杂交水稻之父”并荣获“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生前在接受专访时谈到他的收徒条件——“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同样可以借鉴袁隆平院士的“门规”:工作中要下基层、接地气、敢吃苦。
选择职业需要扎根基层促成长。“下不下田”体现的是一个人敢不敢吃苦,决定了其能不能学到东西。要学习袁隆平深入农村、服务农业、体恤农民的精神品质,在工作一线锤炼自己、茁壮成长。
选择职业还需要深入实践求真知。“下田”强调的是实践,开展的是调研,追求的是真知。古语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在工作“田地”上写好“志”“勤”二字,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作风,夯实谋事之基,悟通成事之道。
选择职业更需要乐于奉献铸品格。袁隆平在田间地头找到工作的原动力、理论研究的源泉,这是他制定“门规”的根本。“下田”还要求我们研究群众所需所想、所企所盼,认真思考如何去做,坚定初心和使命,在基层一线找准努力方向,在奉献中铸就务实品格。
选择职业也需要坚持住长期主义。袁隆平曾向年轻人分享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要靠学习和实践,汗水意味着苦干实干,灵感来源于一线工作体验,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墨子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随着经济转型和零工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职业可以供我们选择,面对职业困境,我们要做的,不是说辞职就辞职,从一个坑跳入另一个坑,而是搞清楚自己的职业诉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项。
如果你也陷入了职场困境,逃不出来也留不下去,是时候问问自己:接下来的职场生涯,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smdc.com/zcmbhl/22943.html